百家争鸣 “两个太原”伪史论批谬之三 ——《晋阳文化自南来……》一文评议 作者: 时间:2024-07-03 次数:18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增斌
  近日,点击“太原道”网站,发现一文,篇名《晋阳文化自南来——从古今两个太原说起》。文章虽2015年12月已见于“太原道”,但因对“太原道”关注不够,近九年的光阴,我竟不知。对文章作者马晓东情况,也未有更多了解。
  读马先生文章,发现其“两个太原”之论,基本上袭取王国维先生“南北”两个太原观点(对王国维先生伪史观点的批判,参见《清徐报导》2024年6月28日第四版《“两个太原”伪史论批谬之二——王国维荒唐的“南北太原”论》)。
  一、马先生对王国维观点的取与舍
  王国维先生说:“《禹贡》‘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疑壶口、梁、岐而往,至霍太山,其地皆谓之太原。《左·昭元年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则太原之地,奄有汾、洮二水,其地当即汉之河东郡,非汉太原郡矣。”
  马先生则说:
  “《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左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禹贡》:‘既修大原,至于岳阳’”。
  王国维说:“疑太原之名,古代盖兼汉太原、西河、河东三郡地,而秦人置郡晋阳,诸县遂专其名。”
  马先生则说:“晋国人进入太原盆地后,以其地形平阔,也称之为‘大原’。而这个地名的文化源头实际是在晋西南,它反映的是晋国人的习惯称谓,也饱含着他们浓浓的乡情。”
  至于马先生所说:“今太原兴起后,古太原的名称逐渐消失,以致后人把《诗经》等文献中的‘大原’附会在今天的太原。更有甚者把‘至于大原’附会到甘肃的镇原。其根源都在于没有了解到这两个太原的源流。”这却是彻底否定了顾炎武的两个太原,也是源自王国维对顾炎武观点的否定。
  但马先生坚执王国维观点,是有保留的,他舍弃了王国维验证太原在晋南的另一重要证据:周穆王迁戎太原。为什么他要舍弃王国维这一“重要证据”?因为王国维这一“证据”破绽太多,它彻底打破了晋南人所主张的春秋之前周晋势力未达太原的说法,为免如王国维那样给自己挖坑来个自我否定,马先生不得不舍弃这一条。
  二、马先生对王国维“理论”的发展
  首先是,王国维的“疑”,在马先生这里成了确定不移的事实。
  如上文所述,王国维说:“疑壶口、梁、岐而往,至霍太山,其地皆谓之太原。”“疑太原之名,古代盖兼汉太原、西河、河东三郡地,而秦人置郡晋阳,诸县遂专其名。”
  而马先生则以确凿无疑的口吻说:
  “山西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太原’,一个是晋西南的古太原,一个是今天的太原,而今天的地名‘太原’又源自古太原。古太原又称‘大原’,本指今运城市西北部的峨眉台地。台地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北界汾河河谷,西界黄河,东、南有涑水环绕。原上平坦开阔,一望无垠,华夏先民很早就生活在这里,并称之为‘大原’。《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左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禹贡》:‘既修大原,至于岳阳’;《国语》:‘宣王料民于大原’等等,皆指广阔的峨眉台地……”
  “峨眉台地”在哪里?马先生说在今运城西北部。“台地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北界汾河河谷,西界黄河,东、南有涑水环绕。”这个地方好大啊!查《四库全书》等历代古籍,未能查到“峨眉台地”,至于这个台地被称之为“大原”更无从查起。
  其次是,马先生将王国维的“秦置太原郡”开始今太原才被赋予“太原”之名,进一步提前了近三百年,“发展”到春秋时期之晋荀吴败狄于太原。从公元前221年,提前到公元前514年。他说:“前514年,晋国大夫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这个‘大原’才是今天的太原盆地。晋国人进入太原盆地后,以其地形平阔,也称之为‘大原’。而这个地名的文化源头实际是在晋西南,它反映的是晋国人的习惯称谓,也饱含着他们浓浓的乡情。今太原兴起后,古太原的名称逐渐消失,以致后人把《诗经》等文献中的‘大原’附会在今天的太原。更有甚者把‘至于大原’附会到甘肃的镇原。其根源都在于没有了解到这两个太原的源流。”
  但这个晋南“太原”为什么突然变成为太原之“太原”,他没有说。即是说,王国维的推论还有个根据——“秦设太原郡”,马先生之推论则连这一点点根据也没有。
  不过从他所论得知,所谓的“南北太原”有个界限:只要是周王朝军队讨伐戎狄中出现的“太原”,都在今天的晋南。只要是晋国的军队讨伐戎狄中出现的“太原”,才是今天的太原。一个极其荒唐的场面:晋南是周王朝与戎狄军队作战的主战场,今天的太原则成为周王朝诸侯国晋国的军队与戎狄作战的主战场——你能想象到吗?周王朝竟然在自己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统治核心之地“讨伐”戎狄?西周春秋时代之晋国也够奇葩的:它自己统治核心地带甚至国都范围之内的戎狄军队,要借助周王朝的中央军来打?心腹大患置之度外,而非要搞北方数百里之外的戎狄军队?
  第三,由上两点而再“发展”,马先生文遂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马先生的立论既如此毫无根据,其奢谈什么晋国北上的移民文化,用心很明显:企图以假乱真,伪造历史。
  马先生说:“太原周边文化遗存中有众多与晋国史有关的古迹。人们因此会产生种种疑问:晋国初封地在晋西南,为什么会在太原建晋祠,并衍生出晋水、晋阳等地名?晋西南有绵山,为什么会在太原盆地也有绵山、绵上、介休、介林、介庙?介子推的妹妹妒女为什么会成为太原一带的祈雨之神?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晋西南,为什么会在太原一带留下藏山、藏孤洞、公孙杵臼庙、小大王庙?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移民产生的文化传播,这众多的文化遗踪无一不在昭示着晋国人北上拓荒的足迹。”
  好家伙,就凭这数语,数千年来的山西中部太原周遭的所有古迹,竟然统统成为移民文化的伪古迹!其中包括先秦古籍《山海经》就记录过的“晋水”“悬瓮山”?这种违背历史记载的“呓语”,马先生竟然敢说!
  近数十年来,山西某些地域学者,争着要把唐叔虞初封地搞到自己的家乡,争着要否定《山海经》记录的晋水,他们不顾数千年来历史的真实录记,甚至要把“太原”这个地名也搞到自己的家乡,由此而制造出最荒谬的历史笑谈:周王朝的“中央军”竟然在自己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统治的核心区内讨伐“戎狄”少数民族的军队!?
  为耸人听闻而提奇说,可以理解,但仅凭玄想就欲超脱古人,甚至取代千百年来历代古贤的历史录记,这种有意铸造一代伪史的做法,应遭世人唾弃,因为它会给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