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东湖玉皇阁 作者: 时间:2024-06-24 次数:7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牛宝生
  山水风光与古建,是一个区域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魅力之所在。
  清徐东湖、玉皇阁生而传奇。传说很久以前,清源(今清徐)县城西面蒿泊(高白村)一带,沼泽漫溢,粮田浸毁,人们怨声载道。这是因为水中有个千年鳖鼋为害所致。王母娘娘化作一老媪,移水泊和鳖鼋于石罐。游玩在清源,见青山屏翼、汾水穿带,心生欢喜,觉着应加添点景致,使其山环水萦,泉水奔涌。到达城东,遇一老者,口渴乞水,不觉灵机一动。西王母点化,喝不能着。老汉领悟,罐碎成湖——这么好的水,不能一人独饮,要让全城共享,东湖成矣。湖乃罐碎而成,乳名东罐。故事讲得精彩,看得见,听得出他俩的互动、激发和灵醒。
  罐碎成湖的刹那。王母娘娘一个默念,淹没水中碎罐的一半,冉冉升作一座水上仙阁——孔雀东南飞,西北起楼阁,楼阁就在湖水西北——她要给她和玉皇大帝构造一处天上人间的楼阁,休闲登阁时可尽赏这潋滟湖色,柳荷依依,青山远黛。这楼阁,精致而内敛,轻奢而低调,人们将其称作玉皇阁。溅起的七朵水花,落入城内,化作七处莲花池。因此,谈玉皇阁,就不能不说东湖。东湖与玉皇阁可谓同生共美,美美与共。
  人的伟大秉性就是创造,创造一个传奇故事,然后再创造人间奇迹。如此,历史给东湖和玉皇阁注入了浓重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寄寓。何况,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爱上了这一方水土连同这一方的人。
  这是一个受西王母、玉皇大帝待见的地方,之所以这样,是因了这里的人们英姿勃发,自带光环。帝尧定都尧城,发现蓂荚草可制酸性调味品后,他们酿出“东方圣水”,荣膺中国醋都;汉朝张骞西域带回的葡萄,在他们手里栽种得漫山遍野,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之乡,独特的压条法,被定格为中国压条法;沙姓人家改良杏树,果实艳丽,呈金红色,称作沙金红杏或清徐红杏,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种……
  后来,玉皇阁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玉皇阁一直矗立在人们心中。在人们的说道中,“每到大旱之年,玉皇阁顶就会露出水面”;在游泳健儿的脚下,“我踩到了!”在人们的生活烟火中,十月初八的庙会,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2005年,在东湖清淤补水过程中,位于湖西北的玉皇阁遗址露出水面。经文物专家探查,玉皇阁的一些真相随之浮出水面,此阁始建于金、元时期,毁于清光绪年间。
  玉皇阁消失的原因,是城东地势低下,明代1605年左右,汾河改道,白石河泛滥,使县城东部逐年水聚,加之又有多个泉水注入,居然湖矣。人们出于对玉皇阁的崇拜,不忍心任它被淹受损,便把玉皇搬迁到北城门上,逢年过节到城楼上奉祭。这与《清源乡志·寺庙寺观》中“玉皇阁,旧在东湖,今移在北城楼”的记载吻合。
  玉皇阁2005年在原址重建。4月8日开工,11月竣工。
  重修的玉皇阁坐北朝南,四周围廊,丹楹刻桷,翘角飞檐,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这种手法在古建中称作副阶周匝。使用副阶周匝形成的回廊,突出了底层基座,使建筑看起来灵动敞亮,楼阁内外空间获得良好过渡。一层为落地柱廊式,计16根。二层也四边插廊,为虚柱垂花式(共10个),显得通透无碍。二层这种虚柱垂花式结构是比较少见的。楼梯内设(东侧)。登玉皇阁,揽九天月,得大自在。
  多少年来,东湖漾漾欢唱的浪花,浸润了沿岸的土地。东湖与玉皇阁一起,厚实着这一方水土的生活与人文。东湖夜月,帝阁倒影,成为一方的经典影像,也成人们乐享生活的绝好景致。转东湖,人民广场嗨歌跳舞,拜玉皇,十月初八赶会,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处。
  昔时的玉皇阁尚是水中孤阁。当晚风轻拂水面,吹皱一湖渌水,世界在湖水的怀抱中安静下来。驻跸不知天在水,满阁清梦压星湖。而今有曲桥相通,人们可以近距离瞻仰这座楼阁,近距离祈福。虽然打破了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天上人间的那份悠闲宁静,却拥有了人间天上的妙曼气息和浪漫情怀。天上人间方便第一。虽为天上至尊,贵在能为游人提供便利,以方便别人作为待人的第一原则。品味世上烟火色,闲观人间岁月长。湖中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节拍,光影交叠起舞,水柱翻飞腾跃,整个东湖激荡着蓬勃的活力,让欢乐穿越时空,激荡豪情无限,王母玉皇讲究的就是和光同尘,与民同乐。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的清徐,是西王母、玉皇共同待见的地方,而东湖、玉皇阁俨然成为清徐本地的标识logo。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