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重温胡玫导演、陈建斌主演的经典电视剧《乔家大院》,被乔致庸胸怀天下、义取四方的豪情壮志所感染,所触动。心血来潮,便又去晋中祁县乔家大院逛游了一番。
上次去已是十年前了,那时我才上小学四五年级,自然是走马观花。此次重游,更多的是对晋商文化的喟叹,以及对晋商人物的感佩。
果然不虚此行,我还结识了书法镌刻家卢宝德老先生。他号麓台石农,今年七十多岁了,仍然宝刀不老。曾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担任书法手替,并在其中客串过角色。
卢老先生给我刻了个印章,精益求精,微调了好几次。中途他咳了几声,说是前几天骑车让汽车撞了,导致胸口隐隐作痛。我说不休息几天吗,拍个胸片啥的。他说不碍事,暂时不用拍。听说他16 岁拜师学艺,便走上篆刻之路,60多年如一日,“躬耕”于书法艺术。他不只是镌刻艺术,更是镌刻人生。
在交谈中,卢老先生给我介绍了乔家大院的概况及乔致庸、乔映霞的故事。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堂号是一个家族的名号。清晋中一带堂号之风盛行,乔家“致”字辈始立堂号,或取意道德理念,或启迪激励后代。“在中堂”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院落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建筑考究,庄重大气,风韵独特,飞檐斗拱,彩饰金装,木雕、石雕、砖雕精巧古朴,美轮美奂,彩绘绚丽斑斓,工艺精湛,整座院落呈双“喜”字形。
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错落有致。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在乔家大院门前的百寿图旁,有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额为“履和”。当时清廷名臣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多得乔家票号银钱援助。他在回朝任军机大臣途中,专程来乔家大院与乔致庸促膝交谈,撰写了此联,楹联匾额意蕴悠远。
乔家大院展陈北方农耕习俗、商业习俗、岁时节令、民俗社火、传统晋剧、祁太秧歌、形意拳术、影视道具等文物上万件,反映明清时期北方汉民族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剧的拍摄,更使这里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红灯笼成为乔家大院的标志性文化元素,独具文化底蕴,引领晋商大院开发热潮。电影的道具脚捶、洗脚盆、念珠、针扎布偶等陈列其中。
漫步这座宏伟的建筑中,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似乎在诉说着晋商兴衰的故事,让人能感受到古老商业家族的辉煌与沧桑。
乔致庸是声名显赫的晋商翘楚,是乔家“在中堂”第一代堂主,人称“亮财主”。在乔家商运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他弃文从商接管生意。中国儒林仕宦中少了个平庸的举人进士,中国商界多了个经天纬地的俊秀奇才。
他审时度势,捕捉商机,高瞻远瞩,心系天下,独辟蹊径,以儒兴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设茶庄,开票号,创造乔氏家族及商业票号之辉煌,缔造商界之奇迹,取得“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卓越成就。
乔家在包头广开“复”字号,除“复盛公”外,还增设“复盛全”“复盛西”等多处。“复”字号的兴盛对包头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大贡献,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复盛公是清嘉庆二十三年,由乔致庸祖父乔贵发与结义兄弟秦肇庆合伙创设的“广盛公”改组而成,是包头历史最悠久的商号之一,有百货店、茶票号、粮油坊、钱当铺、蔬菜园等。
乔致庸开设“大德恒”“大德通”两大票号,一纸票贴,汇通天下,金融汇兑,四通八达,成为中国票号史上经营时间最长、停业最晚的晋商票号。票号解现银运送之难,资金周转加快,商业、金融业繁荣。
他崇儒重教,儒风高雅,曾在平遥“超山书院”、祁县“昭馀书院”、太原“三立书院”上学,饱读经书。
乔致庸待人诚恳,为人随和,处世严谨,素性恬淡,生活俭朴,治家甚严。其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他常告诫儿孙戒“骄、贪、懒”三字,“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知欲圆、行欲方”。他还把亲拟的对联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福非惜财,缘惜福。”
他告诫儿孙们,经商处事首要是“信”,其次是“义”,第三才是“利”。
他诚信厚道,崇德尚义,秉承扶危济困的家族传统,解黎民于危难之中,救百姓于水火之间。清光绪年间,山西连遭大旱,他让家人紧缩开支,开粮仓赈灾济民,同时支起大锅舍粥。包头遇灾之年,乔家带头助赈,慷慨捐资捐物,救济百姓,造福一方。
乔致庸坚守信义,以德经商,恪守经商之道,宁可赔钱,亦不失信誉。复盛油坊一伙计为使号内多赚银两,私自在胡麻油里掺假,掌柜查看油篓发觉异常,遂进行调查。乔致庸得知真相,勃然大怒,他命令伙友们把剩余油都倒掉,并为主顾重装了好油。油坊损失严重,但“复”字号赢得了信誉。
乔家在包头开设的通和粮店售面以好充次。其销售的白面有几个等级,优质白面贵,而普通白面、黑面价格便宜。每逢年节,乔家让伙友给人们买的黑面掺些优质白面,价格不变,回馈主顾。
乔致庸不拘一格用人才。本为平遥蔚字号福州分庄总管的阎维藩,因与总号相左而辞职还乡。乔致庸派儿子从半路接到乔家,聘任为大德恒票号总经理。阎维藩竭尽所能,以报知遇之恩,使大德恒票号后发制人,成为最有竞争力、生命力的票号之一。
高钰原是大德通票号学徒。多事之秋,局面不稳,善于应变的高钰颇得乔致庸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大德通票号总经理,他在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和辛亥革命等经济金融风潮中乘风破浪,化危为机。
马荀,复盛西字号下属粮行的小掌柜,大字不识,但经营有方,盈利不少。乔致庸便任命他为大掌柜,给他一笔独立经营粮店的本钱,给乔家赚回不少银子。
乔致庸有历史担当与家国情怀。在国危之际慷慨解囊,资助兴国;在外国入侵时捐资舍边,舍己报国。晋商能在国弱民贫的清代如日中天,实属不易。
由于连年战乱,清朝逐渐衰落。乔致庸一改以往不置家宅的传统。他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在老院西侧小巷位置,另建了一栋楼院。将在中堂一个东北老院扩建成6个大院,修建了规模庞大的“乔家大院”。
乔致庸把具体事务则是交给孙子乔映霞完成。“成义财主”乔映霞是乔家最后一代掌门人,他主持扩建了乔家大院。他革故鼎新,兴办教育,在全县率先设立小学堂,在乔家堡建立祁县第一支童子军。
他为人豁达,思想开放,锐意改革,积极倡导男子剪辫、妇女放足等。他自己身先士卒,辛亥革命后,他率先剪掉辫子,脱去长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被人们称为“洋大少”,还被编成段子——“成义子,穿着洋袄洋裤子,裤子上缀的洋扣子,小便不用解裤子。”
他拆庙宇,破迷信,讲新学,也被人们编成段子——“大神神扔进壕子,小神神扔进茅子。”
乔映霞出任祁县第三区区长期间,竭力禁种鸦片,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因强铲烟苗致人命案避祸天津。
他是维新派的时尚人物,穿西装,打领带,追时髦,留着八字胡,脚蹬尖皮鞋。
他的会客厅布置尽显民国初期开明士绅居家风格,还在外院特辟洗浴室,安装抽水马桶,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
乔家从清乾隆初年贫苦农民乔贵发远离故土走西口始入商路,不畏艰苦,从旅蒙商队的一名驼工,到万里茶道一支劲旅,购茶山,设茶厂,开茶庄,从小本生意到全国联号,从合伙行商到股份经营,变中求进,众业公举,迁贸四方,茶票通天下,直至最终成为近代中国史上的商贾望族。
走出乔家大院,我的脑海依然回旋着厚重的晋商气息。近年,文旅大热,点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光。“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晋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晋商精神必将在历史长河奔腾不止,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