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和清徐县志办主任郭维忠先生在清徐发现了《罗氏家谱》,进而提出了罗贯中是清徐人的论证,引起了全国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关注。199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清徐县罗贯中研究会成立了。
清徐县罗贯中研究会成立三十多年来,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在学术争鸣中进一步考证罗贯中是太原清徐人——清徐县是罗贯中故里,并全面研究罗贯中的著作,挖掘罗贯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深挖细研《罗氏家谱》
在孟繁仁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罗氏后裔罗二东、罗朝宇二位在唐代石塔碑文中发现了罗氏族人的印记,印证了罗仲祥确实是唐代落地梗阳的清徐罗氏的先人,并繁衍成为罗氏一大家族。通过《罗氏家谱》记事、功名仕宦总录可以看出,罗氏家族在“耕读传家,礼仪教子,积德累仁”的家训传承下,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文武科甲,代不乏人。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出生的罗贯中,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与他从小就得到的家庭熏陶是分不开的。
经更多学者对《罗氏家谱》的考证,从罗氏家族外迁他乡的记录可以证明,晋阳大地上的罗氏,均出自梗阳罗氏一族。这与《晋阳罗氏族谱图》得到了相互印证,孟繁仁先生的考证是确切可信的。
2010年冬,山西大学教授田同旭在清徐罗贯中研究会副会长康守勤、啜希忱先生陪同下,就清徐《罗氏家谱》中的“罗定”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他在《罗氏家谱》保存人家里打开家谱,找到了罗氏第七代罗才增之子“罗定在湖广”的记录。田教授当时就讲“《罗氏家谱》中明确记载的罗定在湖广的记录,是对罗贯中是清徐人的又一佐证。”因为罗氏第六代是罗锦,外出的次子是第七代,印证了《善恶图全传》一书中罗贯中与罗定的父子关系。这就把罗贯中是清徐人的考证进一步推进到了质的界定。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利器先生在1988年8月29日给孟繁仁先生的信中所说,“如《罗氏家谱》中确有罗定其人,则可以执天下悠悠之口矣!”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王增斌先生就罗贯中籍贯问题,在《太原的唯一性与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的荒谬性》文章中,关于“东原”“太原”的详证,把罗贯中籍贯问题梳理得淋漓尽致,一清二楚。
就《三国演义》中庞统死于落凤坡这一情节,清徐县罗贯中研究会副会长啜希忱和焦树志二位先生专程去四川罗江县,实地察看了落凤坡,发现落凤坡地物地貌的现状与《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落凤坡一模一样,从而印证了罗贯中是去过落凤坡的,也印证了湖海散人罗贯中为写《三国演义》是有较长时间在南方度过的。这也是罗贯中能够写出《三国演义》的写作风范所在,更是湖海散人的品质所在。这样《善恶图全传》中与罗定有关的情节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集中重点研究
由于县罗贯中研究会在对罗贯中的深层次研究方面力量单薄,因此从2002年起,该研究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合作,在我县前后四次召开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年会,大会集中的议题都是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这样把25省大学文学院从事《三国演义》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集中开展对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研究。前后有356人次参加了会议,共收集论文368篇。这样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不断取得了新成果,在对罗贯中的籍贯出生、经历以及罗贯中的创作思想、文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
特别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世德先生在《〈三国演义〉作者与版本考论》一书中,有三部分关于罗贯中的考辩论述,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籍贯争论的一篇总结性论文。他理清了罗贯中籍贯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与影响,罗贯中是太原人的正确性是不可动摇的,也是不容怀疑的,是上升为质的一种鉴别。还有田同旭、王增斌、柏俊才等教授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记载,从多方辨析论证罗贯中籍贯问题的结论为:一是《续录鬼薄》有“罗贯中太原人”之直接、明确的记载,而在古代文献中,至今未发现有“罗贯中是东平人”之直接而明确的记载。二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即是山西太原罗贯中,因为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不论是南太原郡还是东太原郡,皆属乔置地名,指的还是山西太原,以一个乔置的东太原郡名,来论证罗贯中为山东东平人,结论不能成立。三是山西太原地区发现的几部《罗氏家谱》记载都为晋阳罗氏一族,并记有罗贯中的书籍及其行踪,证实了罗贯中确为山西太原人。罗贯中太原清徐人在全国研究学者中不断形成了共识。在中国大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罗贯中文化成了清徐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四是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开创了我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先河,为我国文学创作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文学必读著作。五是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忠义”思想成为我中华儿女做事做人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优秀传统文化的“魂”。依据研究进展情况,《罗贯中太原清徐考》于2020年在全国出版发行。
出版文献,全方位研究罗贯中
随着对罗贯中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领导和山西的学者们提出了出版《罗贯中全集》和《三国戏曲集成》的建议,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之有社会知名人士的支助,两部文献集的出版费用得到了解决,并与三晋出版社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形成了合作。为保证《罗贯中全集》与《三国戏曲集成》的出版质量,特聘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和副会长胡世厚先生分别担任了两部文献的整理编辑的主编。《罗贯中全集》与《三国戏曲集成》之所以说是文献,就是之前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版过,两部文献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文学戏曲出版史中“三国”资料集成的空白,成为我国文化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全方位深层次地研究罗贯中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饱含清徐人民对一代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也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新贡献。
创办《罗学》,传承罗贯中学问
对罗贯中研究过程中提出和发现的命题、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交流,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形成的罗贯中文化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和传承。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领导们的提议和专家学者们的呼声中,由清徐、镇江、杭州、绵阳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的全国罗贯中学会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学会特聘刘世德先生担任会长,全国三国演义学会的领导和市县研究机构的领导组成了罗贯中学会的领导班子,并在全国三国演义学会的会员中特聘罗学研究员四十名,作为罗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罗贯中学会的学刊定名为《罗学》,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清徐罗贯中研究会合作编辑出版。《罗学》编辑部设在清徐罗贯中研究会,主编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铁生、副会长胡世厚担任。同年,《罗学》创刊号第一集由中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创办《罗学》的宗旨就是适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广泛团结学界同仁,展示和促进罗贯中文化的传承和应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罗学》为罗贯中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平台。《罗学》从2012年创刊至今已出版八期,前后创作栏目二十三个,共编辑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发表的论文286篇。学者们怀着对罗贯中的崇拜和挚爱,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对罗贯中研究的成果,为传承罗贯中文化和发展文化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罗学》现已提升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会刊。
开展创作,大力发展罗贯中文化
尤为可喜的是,关于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本土作者围绕罗贯中进行创作的热潮的形成。老干部张钦创办的“罗贯中晋剧团”创作了晋剧《罗贯中》,并搬上了晋剧大舞台,使罗贯中的风采传播到了三晋大地。市文联主席梁枫创作的七集电视连续剧《罗贯中》,在姚巨货、梁腊锁、贾永明、武爱生、贾保明等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下搬上了银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使罗贯中的光辉形象,更加广泛的深入人心。县文联原主席啜希忱编辑的《罗贯中传奇》出版发行,使广大青年读者爱不释手。我县老年书协、梗阳书画院、清徐县书法家协会创作了“十年磨一剑”的罗贯中书画专辑。罗氏24代传人、紫林醋业的创始人罗建纯创办的“罗贯中书院”为广大书法、绘画、诗词爱好者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创作的书法、绘画、诗词、专辑,使得罗贯中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人心,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开阔了新的视野。本报记者
2011年9月24日—25日,《罗贯中全集》与第21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在我县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