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洞与清徐中学母校回忆录 作者: 时间:2024-05-22 次数:16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刘松年
  西城门洞东西走向,原是县城通往西关村(古称西关厢)及西边山一带村庄的必经之门。门额书“丰乐”二字,意为一处秋季万物成熟,古以“西方者秋”之寓意。可以说是一处原质原貌的隋代古门洞。这座隋代城门洞在太原地区也是仅存一处。清源西门洞,虽年久失修,但门洞保存尚好,是我县唯一难得隋代文化遗产。
  我记得西城门外曾修有瓮城十七丈(所谓瓮城,就是在外城门两侧筑起一个圆状的、又高又厚的石头墙体,出口处留有闸门,以挡洪水入侵)。但马车等车辆可以通行;我到文庙小学和清徐中学母校上学时,曾走过西城门洞,西城门洞曾安装有两扇大木门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位上升,门洞内泉水常流不断,成了清徐中学食堂天然的取水之源了。1958年清徐中学扩大校园,经县政府批准,西门里的闫姓、韩姓、罗姓、周姓等十多户人家搬迁易地,那时西城门楼虽已拆除,但1991年8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成立的清徐中学,为解决老师和学生的住宿问题,在西城门洞北一段明朝修建的砖城墙内,坐西朝东方向,修建了上下层两排明亮的、冬暖夏凉的砖窑洞。我们清徐中学初24班(1961年)毕业留念相片,就是在窑洞前拍摄的。那张留念照片中,前二排的老师从左起分别是:韩学仁、伍周君、刘明保、刘老师(六合村人)、王映壁、张明焕、史晋籍、孟宪明、罗丕文;前三排的老师左起分别是袁瑞花、牛老师(东木庄人是留校学生,后转为老师);前三排右起,是郝树德老师。照片中四排左五是刘魁(我的别名:刘松年)西关村人。这张照片在《清徐老年》2012年2期56页,和《清徐历史文化丛书》四(清徐老照片)74页均有。
  我们初24班的班主任老师是孟宪明,他和闫德富、刘明宝老师,当时人称红旗班主任(文凭不高)。我记得郝树德是化学老师,伍周君是数学老师,段仁昆(湖南人)是俄语老师,生物老师是牛老师(南营留人),体育老师是王秉乾,侯相周老师是副校长,张发裕是留校学生,后转为老师。
  那时,清徐中学东面莲花池内,除莲花盛开,还长有芦苇、蒲草等,经常能听到青蛙及候鸟的叫声,至今记忆犹新。我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省、市文化系统单位,曾在清徐中学培训工作……我是1958年考入清徐中学的,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时期,除在校学习,每周还有劳动课。记得有个别同学逃避劳动偷懒,时任学校总务主任的乔采青老师,手拿茭棍(茭子杆)在西门洞内追赶寻找他们。在三年学期中,大炼钢铁曾到白石沟山上扛矿石,还经常上山下乡劳动,去马峪乡圪垛村栽葡萄,到村里收秋、深翻土地、挖渠打堰……修清源南关街马路时捣过石子,记得高松山老师听到个别同学说七元五角钱(当时的学费)买了个捣石子。
  同学们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在地里寻找蔓荠、土豆、红薯等,在学校教室土火(台)内烤熟充饥。但就是在那三年似半读半耕的学习,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高级学校纷纷解散,1961年初中毕业时,我们班只有两名优秀同学(刘计福,康秀芬)考入高中后在省城太原气象局和学校任教师工作。有的在村先是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有的参军退伍转业到清徐露酒厂等单位工作,有的在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借调到县化肥厂等单位,有的在本县及外地煤矿上班,有的在乡镇企业办工作,有的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有的自谋职业经营汽车运输,搞建筑业等,生活过得都好。
  我本人响应党的号召,返乡回村务农,先是在生产队任会计时,向西关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71年12月15日被上级党委(当时是城关公社党委)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曾任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政工副书记。期间,时任城关公社党委书记武振国曾让我去信用社。我还曾任过西关村委会总会计,至2017年在西关工贸公司工作,以后还协助市楼社区完成“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等,本人虽然一生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2022年“七一”前夕,东湖街道办党工委颁发“光荣在当五十年”大会上,也曾作为代表发了言。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