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清徐报导》 作者: 时间:2024-05-20 次数:8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逯发湘
  退休一年多了,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和《清徐报导》同生共长。
  记得三十年前,《清徐报导》复刊时,是一张四开小报,每周一期,黑白印刷。当时的报名为《清徐报》,多像一位灰姑娘,或者一只丑小鸭,她是那么孱弱、那么不起眼,埋没在一堆花花绿绿的大报大刊中间,不注意着点,留点神,她就会从你的手中溜掉。后来,《清徐报》慢慢长大,变成了对开大报,名称变成了《清徐报导》,刊期也变成了周三刊,后来更变成了彩印,显得颇具风采。
  复刊后的第一任社长是王淑明,后来是丁志勇、李永红、刘建斌,现任融媒体中心主任杜全爱,与此同时,几位记者的名字也随着报纸跃入读者眼中。“葡乡醋乡鱼米之乡,泉城湖城文化古城”,几十年来,《清徐报导》这一县委、县政府的喉舌,《清徐要闻》传递着县委、县政府的声音,《综合新闻》展示着部门风采,而《醋都文苑》散发着老陈醋的酸香、葡萄的醇香、蔬菜的清香,《山水之间》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清徐的秀丽风光、《文化生活》呈现清徐文化名人的华丽文笔。记得每到腊月,《清徐报导》就会推出新春联专版和春节食谱,给人们送上文化大餐和美味佳肴。
  阅读《清徐报导》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她,我了解了清徐的大政方针;通过她,我知道了清徐的社会进步;通过她,我知道了清徐的经济发展;通过她,我了解了清徐的历史;通过她,我知晓了清徐的风土人情。捧一张《清徐报》,从一版翻到四版,甚至犄角旮旯的遗失启事也不放过。即使不在清徐,通过清徐融媒公众号,《清徐报导》电子版也期期不落。
  我最喜爱的是四版的副刊。许多熟悉不熟悉的名字出现在这里:关光远先生关于清徐地名村名的介绍,让人了解了清徐地名村名的由来;戏曲内容的介绍,则传承了戏曲文化,也让人了解了更多。韩玉林老师山水游记,让人足不出户知天下,既有异国风情,也有祖国风貌,不负清徐徐霞客盛名。高中昌先生诗词歌赋全才,记得有篇《蒙古马赋》曾获得“中蕴杯”世界马文化征赋特等奖。还有武志勇、牛宝生、珏山等关于清徐历史、村史的考证,传说的整理,都让人过目难忘。而更多的是年轻有为的新人带来的清新悦目。专栏推出的小说连载,是清徐乡土作者大展身手的地方,期期让人期待着。
  我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投身其中,不时把身边事、身边人写成豆腐块文章投给《清徐报导》,当见诸报端时心情好激动。2018年底,我得空曾在珠海小住。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家务的缠绕,只有怡人的风光,异地的风采,让我忍不住拿起笔,记下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风,这里的雨,陆续投到《清徐报导》,先后有《走近“一国两制”交汇点》《走进港珠澳大桥》《登上外伶仃岛》《珠海琪澳岛淋雨记》《珠海公园回忆》见报。粗略统计,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打场》《茅车》《台阶》《首访地坑院》《固关长城游记》等多篇文章出现在《清徐报导》。
  三十年很长,这是人的半辈子,《清徐报导》走过三十年,到了而立之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办报的艰辛。三十年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走过三十年,迈向下一个三十年,前路漫漫。衷心希望《清徐报导》能再展辉煌,在当今数字社会、纸媒与电子读物激烈竞争的时代,不仅要当好喉舌,传播好党的声音,更要传播清徐声音,展现清徐风貌,接地气,发民声,既要办好现有的《醋都文苑》《山水之间》《文化生活》等特色栏目,还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辟更多有特色有特点的新栏目,比如如何引入数字世界,链接数字社会,可进行有益探索。
  有生之年,定会伴随《清徐报导》的脚步,一路向前。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