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一路歌 在搏击中奋进的清徐报人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特刊 作者: 时间:2024-05-18 次数:11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搏击中奋进的清徐报人
  牛桂红
  由于工作关系,《清徐报导》复刊初期我便和报社有了较多的接触。转眼间,已经30年了。30年的时间不算短,想不起来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清徐报导》复刊初期的种种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却历历在目。于是,一种蓦然而来的惊讶,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顿时涌入心头。
  至今还记得,复刊初期的清徐报社,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编辑记者短缺,办公地址在东湖饭店五楼几间只有几张破旧桌椅的“客房”。房间内,几张黄色的旧式桌椅看上去已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桌子漆皮剥落,有的椅子靠背摇晃,坐上去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看到如此简陋的办公条件,加之经费短缺,人手不足的情况,我曾为报纸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但是,他们:王淑明、丁志勇、王斌、闫惠亮、王建波、常克俭、张秀红、杨超……老报社人,就像超人一样,不分昼夜,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采访、写稿、排版、校对、付印、出版,不仅把报纸办了下来,且从来没有拖延、耽误过报纸发行时间。他们朴实无华、敢于担当的高尚品质;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他们兢兢业业、低调执着的奉献精神;他们体力、脑力上的艰辛付出,着实令我敬佩和感动。和他们接触多了,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能让人感觉到希望。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他们中有的已退休,有的退居二线,有的调整了单位,但我还是想对他们说一声:老报社人,你们辛苦了!正是由于有你们这样一群执着的启航人,呵护着《清徐报导》一路走来。
  时代更有新人出,现在的办报人以新思维、新手段,办出了《清徐报导》的新质量、新特色。如头版报道县内大事要事;综合新闻版,积极发布我县各行各业的工作动态,帮助人们了解县情,方便办事;理论实践版,促进文化和科技交流,成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窗口;生活之窗,向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人们生活的良师益友;热点关注,为有识之士提供了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的平台;副刊内容丰富,不仅满足了受众阅读的需求,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总之,三十年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报社人心血和汗水的《清徐报导》,在传播新闻、指导人生、激励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版块的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一批固定受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发挥了报纸应有的社会责任,为清徐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立夏之时又逢清君
  ——为《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而作
  张带弟
  你唱我和你起我随伴着你的呼吸绿色的风明显有了节奏垂柳湖水春天里共情彼此一次次走近你应该如何与你表述我的欢愉或者我的佝偻或者我的远方的远方纸上有深情纸上有月亮纸上有太阳看到你的你看到的一一被赠予了光只有你一望无际的辽阔才容得下这个庸俗的我放在文字里的花草通达的让人心安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又奔放不羁遇圆则圆逢方则方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舒缓低吟浅浅唱此刻的升腾不停的加速清风徐来三十而立微风柔和清新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你用热情的深沉葱郁了多少路遥马急的脚步
  一缕醋香万般情
  洪源生
  2016年春天,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与太原警官职业学院合并办学升本,成立山西警察学院,搬迁到清徐县徐沟镇新校区,从此,我与广大教职工一道,每天坐接送车去徐沟镇上班。
  有一天,清徐县城的一位亲戚来学院办事,中午,我们两个人去吃灌肠。他知道我以前写过不少文章,包括2005年出版过的中篇小说《醋葫芦》。我说,前一阵写了一篇关于灌肠的文章,他热情地说,他与《清徐报导》的一个人熟悉,可以介绍推荐。我笑了笑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在《人民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等报刊登了不少文章,就是业余爱好,没有必要麻烦人家。他坚持说,这是清徐的特色,有意思,回去试的联系联系。过了几天,一个电话打过来,是一位女同志,说是清徐报社的,与我亲戚认识,她说报社需要这方面的文章,可以通过邮箱发过去看看。我首先感谢人家,然后就发过去。过了一阵,“徐沟灌肠”在《清徐报导》发表了。那位女编辑来电话告诉我,以后有文章可以发过去,包括中篇小说《醋葫芦》他们都需要,但是没有稿费。我回答:无所谓,宣传清徐、宣传太原是我的愿望。这样,我就把以前写的乡村记忆系列《记忆中的每周一歌》《难忘的小说联播》《爆米花》《盲人宣传队》《露天电影》《自行车》《洋灰箱子》等,以及小小说《药店换肥皂》《雨天看她》《一条警腰带》《少了一道菜》等发过去,报纸都陆续刊登了。这样渐渐就与报社的编辑、老师建立了联系。
  徐沟的集会很多,隔三差五,大会小会经常有。有一天中午在学校吃了饭,走到徐沟的集会上,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热闹非凡的叫卖声让我兴致盎然。我发现有卖高粱笤帚的,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使用过高粱笤帚,不由得过去摸一摸、闻一闻,清新甘甜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买了好几把,似乎想记起什么,或留住什么。于是当晚,写了《高粱笤帚》文章,第二天又给清徐报寄过去,过了几天发表了。后来陆陆续续写了《羊肉片儿汤》《白萝卜丸子汤》《警校文化生活散记》《街门》《大槐树》等,小小说《老马养牛》《温室不种菜》《礼多人也怪》等等。给清徐报寄过去,分别都刊登了。
  山西人善酿醋,历史悠久,爱吃醋,全国闻名。山西老陈醋在太原,太原老陈醋在清徐。可能是我与醋更有缘分,在写其他题材文章的同时,创作了微电影剧本《醋缘》,讲述了山西醋业公司副总经理,通过世界食品博览会,认识了曾经在北京留学的法国女朋友,女朋友对老陈醋情有独钟,在参加完博览会后,跟随副总经理来到太原,通过实地体验老陈醋,更加了解太原、热爱山西老陈醋,并以醋为媒,造就了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剧本完成以后,也在《清徐报导》整版刊登。
  从2018年5月开始,反映老陈醋的中篇小说《醋葫芦》在《清徐报导》连载,故事以永和醋坊为背景,讲述了民国时期,永和醋坊三代人既巩固继承传统醋业,又发扬壮大醋业的感人故事。情节紧紧围绕醋葫芦里的制醋秘方这条主线,将绑架、利诱、窃取、陷害、抢掠、逼索等铺排开来,诠释了“要做醋,先做人”这样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道理。
  2023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寒暑假期,在中篇小说《醋葫芦》的基础上,完成了影视文学剧本《老醋坊》18集的创作,在原先展现晋商诚信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山西红色文化。
  从2023年8月21日开始,影视文学剧本《老醋坊》在《清徐报导》连载,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广泛关注。清徐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剧本研讨会,谋划拍摄《老醋坊》电视剧。
  近几年,清徐报社记者几次到学院采访,分别以《悠悠醋香浓浓情》《老醯儿的活广告》《一件事一辈子传承醋文化》《浸润他生命的甜味人生》等专题报道。其实非常惭愧,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完全应该的,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讲好山西老陈醋故事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多年来,我与《清徐报导》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份情缘越来越深、越来越厚。真诚感谢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帮助,衷心祝愿《清徐报导》办得越来越好。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