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玉林
屈指算来,我与《清徐报导》结缘已整整30载。回首往事,它既是我瞭望大千世界的窗口,更是助我走上写作之路的良师益友。不仅陪伴着我工作时的忙忙碌碌,为我加油鼓劲,更陪伴着我退休生活的朝朝暮暮,为我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记得1994年5月13日,《清徐报》(后来改为《清徐报导》)刚刚复刊,我当时在县人大任政法工委主任。虽然我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但从小就喜欢写作,工作之余常常写一些关于人大工作方面的小文章,在人大内部刊物上发表。同事们说:“你的这些文章,也可以送给清徐报登出来啊!”可是总觉得自己偏居一隅,见识粗浅,对县委主办的报纸,心存敬畏,自信不足。后来斗胆投了一篇《干部横向交流,给人大工作带来活力》600字的短文,竟然在《清徐报》第2期上发表了!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上了报,欣喜和激动不言而喻。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清徐报》,每期必看必读。随后我写的通讯《人大代表评议公安工作圆满结束》,刊登在该报的头版头条,更让我欣喜万分,信心倍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写稿的热情愈加高涨。虽然被采用的文章有限,也无稿费,但我仍乐此不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生这条坎坷的路上,痛苦与悲伤也曾笼罩过我的心头。1996年8月,我的前夫任安恕身患肺癌,英年早逝。看着年幼的女儿,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不想出门,不想看电视,甚至不想听到人们说笑的声音,心情苦恼郁闷到了极点。无以为计,我开始写散文寄托哀思。可触景生情,心一酸楚,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几易其稿,仍不理想。这时我想到了在报社工作的学生李永红,请他帮忙。我留下资料,交待几句,就上班走了。心想永红工作很忙,抽时间才能修改,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改好。但没过几天,我的第一篇散文《安恕,真的好想你》,经永红认真修改后发表了!之后永红担任了报社的社长,找他的时候更多了,每次都是热情接待,尽力而为,使我深受感动。
1998年5月,我被调到县法院工作,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信息宣传等工作。因工作关系,经常与报社打交道,记得每次执行会战或法院的重大事项活动,报社都要派记者参加。张月英、张太义、刘建斌、苗志崇、李小霞、常映红等,都分别多次配合过法院的工作。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认真采访,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于案件执行中的“老赖”们,则通过《清徐报》曝光后,督促他们自觉履行义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当上级法院要举行演讲比赛时,我只能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写出初稿,再去报社找记者们帮忙。先后有白俊英、孙兆纲等都给我们写过高质量的演讲稿,在比赛时名列前茅,为我院赢得了荣誉。多少年来,报社从记者到领导,对法院的工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本人工作之余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看书看报,二是喜欢旅游。从1988年以来,多次外出,特别是2008年退休后,每年与老伴张玉发出去二三趟,也算走过不少地方。每次出差或旅游,我都要随身带上小笔记本,在旅途中走一路写一路,随手记下所见所闻。回家后加以整理,坐在电脑前,写上几篇游记或观后感。通过电子邮件给报社发过去,经编辑老师们修改后,陆续发表在《清徐报导》的《东湖副刊》《醋都周末》或《文化生活》上。积少成多,我分别于2005年4月、2018年10月、2023年9月,自费出版了75万字的《山水情韵——游记集锦》(一)(二)(三)3本书,送给我的同事同学及亲朋好友,与大家一起分享旅游的快乐。3本《山水情韵》的出版,与报社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每一篇发表的文章中,我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老师们默默付出的智慧和汗水,理解他们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无怨无悔。他们鼓励的话语、认可的赞赏、点睛之笔的评语,总是令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生在清徐,长在清徐,我热爱清徐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徐人,追昔抚今,探索未来,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清徐报导》复刊30年来,从稚嫩走向成熟,由单调走向多彩,由单薄走向丰厚,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编辑、记者们,30年辛勤耕耘,执着追求;30年薪火相传,信守诺言;30年一路同行,共同成长;30年朝夕相伴,不离不弃。感谢《清徐报导》,是它让我走出了情绪的低谷;是它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是它引领我走上文化养老的健康之路,让我的退休生活绽放光彩!
《清徐报导》已走过30年,有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我衷心的祝愿它越办越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唱响时代主旋律,为实现我县“建设中心城,奋进新征程”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清徐报导》良师益友,情系一生
白一凡
2010年我毕业后,得到了在清徐报社实习的机会。十多年过去了,我仍认为在报社工作的一年多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文学大拿,他们的才情与智慧让我深感敬佩。在他们的引领下,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用文字去描绘世界的五彩斑斓。
初到清徐报社,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每天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新闻的力量与温度。我如同一叶扁舟,在信息的海洋中漂泊。每一篇报道,每一个字句,都是我心中的风帆。那些忙碌的日子,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我见证了报社的喧嚣与宁静,也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与温度。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倾听他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笔尖记录下那些瞬间,让它们在纸上跳跃、舞动。
在清徐报社的日子里,我真正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为了报道突发事件、连夜赶赴现场,经常忙到顾不上吃饭;冒着风雨,抢拍现场照片,记录每一个细节;为了确保稿件时效性,常常熬夜赶稿,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在清徐报社的日子里,我得到了许多前辈的悉心指导。他们在热爱中守望传承,他们教会我如何采访、如何写作,更教会我如何用心去感受新闻现场,如何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教我写作、教我做人,这些教诲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在清徐报社的日子里,我有幸结识了丁志勇老师,丁总是我县的文化名人、资深的媒体人。他不仅文采斐然,知识渊博,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每当我遇到写作上的困惑,他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他总是积极开解,为我指点迷津,唤醒我心中的正能量。多年来,跟随丁总学习写作和做人,获益匪浅。他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的忘年交。作为《清徐报道》的“元老”,他正是清徐新闻人的代表!满腹经纶、一身正气。丁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坛君子”、清徐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回首过去,深感自己与《清徐报导》的情缘是如此的深厚。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更让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的《清徐报道》早已是清徐新闻界的扛鼎之作,是全民关注、全民学习的重点媒体,成为了真正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引领社会潮流的优秀刊物。我相信,未来《清徐报导》一定会越办越好。而我,也将继续笔耕不辍,用文字书写我与《清徐报导》的不解之缘,用心灵感受它带给我的温暖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