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一路歌 我和《清徐报导》的那些事儿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特刊 作者: 时间:2024-05-18 次数:7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和《清徐报导》的那些事儿
  王润红
  今年是《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也就是说她三十岁了,在她三十年的光辉岁月里,竟有二十四年的锦绣年华陪伴着我,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情感……她无处不在。二十四年弹指一挥间,诉不完我对她无尽的依恋感恩感激与喜欢……
  她是我工作的良师
  26岁的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被单位安排加入了信息组,除本职工作外要求每天报送一篇信息,每个部门的工作动态均可报送。虽然是专科毕业,虽然是文科生,但初次接触信息工作没有工作经验的我有点无从下手,无意间看到了办公桌上的《清徐》(后来更名为《清徐报导》),这里的“清徐新闻”报道着全县各部门及六乡三镇工作动态、政策导向、领导风云,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体、科教样样俱全,我顿时茅塞顿开,有了下笔的方向,也想像着自己的信息有朝一日如果能被刊登那将是何等的荣幸与快乐,顿时信心百倍!
  思路有了,动力有了,信心有了,我开始归纳总结各个部门的工作动态,每条信息都备注了自己的名字,盼望着某天某时我的名字突然出现在《清徐》报上,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儿啊!梦想有了,就等成真的那一刻,这一刻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努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喜讯终于来了,当第一次看到飘着墨香的“王润红”被刻在她的心脏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激动万分,拿着报纸给爹妈看给老公看给女儿看给兄弟姐妹看,是“炫耀”吧,更是让他们分享我的喜悦与成绩!那是一种被认可被接纳的幸福!然后我把每一份印着我名字的报纸珍藏起来。从此,她着着实实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工作的良师,不断鼓舞着我努力工作!
  信息组还有我的闺蜜小青,茶余饭后我们常常坐在一起写信息,参与指导的是我的分管领导转香,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好姐妹,每写完一篇信息,最后的署名就是润红、小青,小青、润红,我们的领导把荣誉让给我们,她只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我们的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推送,我们的名字也接二连三出现在报纸上!我的荣誉也纷沓而至:“优秀信息工作者”“优秀文化站长”“优秀共产党员”……那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述说着她在我成长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帮助与引领,我的心里欢喜与感激并存。
  她是我生活的益友
  她通过“生活饮食”指导我要重视健康,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会有出色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民以食为天,只有健康的饮食才能保证健康的身体;我通过她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让我的生活在健康快乐中不断的升华。
  她是我情感的家园
  除了“清徐新闻”板块,她还有丰富的“情感沙龙”,让我读取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于亲情友情爱情之间体会人生的千滋百味,随着作者细腻的情感或喜或悲或乐或伤,在真情实感之中领会生活的真谛,也成了我的情感家园!
  我把我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化作一篇篇散文、小小说向她倾诉,她则像母亲般敞开温暖宽敞的怀抱,任凭我肆无忌惮地挥洒自己的情感!《女儿看奥运》《我的多功能老公》《梦中情人》《爱情小洞》《猫狗情缘》《如此“情人”》《初冬》《恋秋》《我的父亲》《姐姐》《我爱你“清徐”》《今夏有你不寂》《跨越生死线》《我们的“三高”馆长》《爱在深秋》……是她一次又一次激发我的灵感,文思泉涌来自她惺惺相惜的爱!娘不嫌女丑,在她不断的鼓励和引导下,我粗糙的文笔日益丰润,文章屡屡刊登,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积极性。
  她是我精神的寄托
  在我失落的时候,读她;在我彷徨的时候,读她;在我迷失的时候,读她;她总能给我信心与勇气,让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贯中文化”里领略博大精深的清徐历史文化,结识人杰地灵的梗阳大地孕育的层出不穷的文人墨客,他们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的美文佳作无疑是我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对她的爱热烈厚重,她对我的情纯粹清澈!往后余生风雪是她喜乐是她,不离不弃,她的30年有我,50年有我,一百年依然有我!
  文学之上
  ——写在《清徐报导》复刊三十周年之际
  李小娟
  认识《清徐报》时,我才二十三岁。
  那样一个青涩迷茫的年纪,我一边做着乡村小学教师,一边自学英语,写小说。学校是一座带小院的三层小楼,三面都被农田包围。楼后是个小操场,操场连着一片很大的梨树林,一到春天,梨花开得云蒸霞蔚,如火如荼。
  我觉得梨花和我的英语和小说一样,都是属于类似梦想、孤芳自赏的东西。
  每天清晨,我倚着栏杆站在三楼的办公室门口,看到花老师侧坐在海老师的摩托后座上,从校门口唯一的公路驶进校园,我看到一种平凡的甜蜜,一种往后余生永相随的满足。
  隔着二十年的时空,我都能嗅到曾经空气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海老师的车开得小心翼翼,因为花老师刚刚怀上孩子。他们穿过树影斑驳的乡间公路,从一个村子来到另一个村子,再踩着上课铃音站到讲台上,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男才女貌双职工,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命运和理想的高度重合,让他们每天都笑容洋溢,生气勃勃。他们给我的生活打了样。
  可他们的生命里没有小说和英语。有了这两样,我总是幻想村庄和学校之外的事。就像千树万树的梨花,它们是不是也有各自的心事?一朵梨花不甘心默默开默默谢,一生只做一只梨子的附庸,她想以一朵花的名义大张旗鼓地开一回。
  看起来似乎没用,就像我的英语和小说。
  但是很多东西别人看起来是一回事,自己的感受又是一回事。我写了小说,迫切地想要发表。于是,我坐了一天只跑一趟的公交车来到清徐县城,我东问西问找到了清徐报社。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看我稿子的编辑。不过很快我就接到了她的电话。一个亲切温柔的女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惊喜告诉我,她是报社的张月英,她很喜欢我的小说。
  月英姐年长我十岁。三十几岁的报社女记者兼副刊编辑一头短发,成熟干练,落落大方。你可以想象她工作是如何得心应手,事业是怎样如日中天。月英姐那样一个职场精英,我那样一个黄毛丫头,因为文学,我俩竟一见如故。不久我的第一个中篇《不算沟》开始在《清徐报》连载,一年后又连载了《年关》,自此我和月英姐开始了之后二十年的交往。
  我进入了县城的文化圈子。在我们的圈子里,我年龄最小,来自乡村,土里土气,战战兢兢。第一次去参加报社组织的座谈会,月英姐就隆重地介绍我,大大地表扬我。我一脸的羞涩谦虚,却是满心的激动骄傲。
  那时报社组织的茶话会座谈会还蛮多的。每一场活动月英姐都会喊我参加。我呢,工作日出不了门,周末也得早一步离开,因为我要赶那唯一的一班公交回去。我走的时候,最感遗憾的就是月英姐,她说话变得啰嗦,怕我误了车,又怕我吃得聊得不够尽兴。
  我在那个学校工作了六年,整整带了一届学生。之后,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去了乡中。我自学的英语起了作用,我当上了初中英语老师。在中学工作的那些年,我和文学断了来往,七年间我没写过一个字。我忙着工作,结婚,生子。作为一朵梨花,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火速向一颗梨子的结果迈进。
  就算成了梨子,我也还是一颗有梦想的梨子。没课的时候,我捧起一本《小说选刊》或是《小说月报》,看着满目的文字密密麻麻、列队呈现,还没来得及阅读,我已热泪盈眶。尽管不写东西,我还是经常和月英姐电话联络。我们聊文学,聊生活,好像有她在,我的梦想就在。
  没有整块的时间写小说,我便写一些零零碎碎的小随笔。月英姐从没有因为我疏于写作,长时间不投稿就怠慢于我,她对我,总是理解,总是鼓励。于是在文学之上,信仰之上,我们建立了一种更为天长地久的情谊,我们心有灵犀,我们惺惺相惜。
  二十年过去,清徐报社迎来了她成立三十周年的日子。座谈会上,月英姐还是那个举止优雅神采奕奕的编辑,只是她的身后,有了那么多更为年轻靓丽的面孔。这么一比,我才想起来,月英姐已经是做了奶奶的人了。
  三十年,她的全部的青春,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都随她的报纸折叠起来。那是一个时代,一种情怀,一份情谊。新的融媒体中心就着原来报纸的血肉长了起来,也是如此随和,亲民,也在为百姓时事发声,开创属于它的全新的信息时代。
  月英姐还在其中。当然,我们这些写作者,也在其中。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