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清徐报导》复刊三十周年之际
韩婧宇
多年以前,怀揣着旖旎的激情和梦想,我告别了菁菁校园,踏入了现实社会。不过几年的婚姻生活,象牙塔里的爱情与梦想,就被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穿衣数钱,击得粉碎。
家里的菜篮子、米袋子,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让人措手不及、殚精竭虑,不得不投入到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为这人间的三两碎银,饿死了情怀无数,只为留得这一张嘴,不要无米下锅。
一个远嫁而来的姑娘,无亲无靠,无朋无友。好在还有文字,生活的无奈,精神的苦闷,偶尔诉诸笔端,自我宣泄,自我疗伤。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小小的文字,被别人推荐到《清徐报》。编辑们不计作者的寂寂无名,竟然慷慨地给出了一块珍贵的“豆腐块”,将我的文字安放于此,将我内心的迷茫和孤独的呐喊接纳于此。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徐报》是我文字的摇篮、精神的家园!是鼓励我成长、扶持我成才的良师益友!她让一个迷茫的人看到了希望,让我失意的生活拥有了诗和远方……
有时候,精神的鼓舞拥有无穷的力量,仿佛暗夜里的一道光,给人前进的方向、生活的希望。更多的是,给人枯竭的灵魂,注入了一眼清凌凌的泉水,滋养生命、润泽心灵,让人切身体会到一种存在感和成就感……
此后,《清徐报》多次刊登了我的小文小字,小情小感,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和关怀。不但让我结识了报社的多位编辑、记者、老师,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还意外收获了部分读者粉丝的青睐,产生了“知名度”,大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和“上进心”,权且这么形容吧。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本来就是一介草民,寂寂无名,却还是意外收获了俗人渴望的认同。
这种感觉太好了!突然不再孤单落寞,不再忧郁彷徨!仿佛孤单时有人陪伴、寂寞时有人诉说、忧伤时有人安慰、迷茫时有人聆听内心的呼唤……
人生难得一知己,高山流水觅知音!多么幸运啊,平凡如我,渺小如我,竟有《清徐报》的接纳、鼓励、扶持,这种精神世界的知己、知音,多么难能可贵!
“故人不相忘,惜君如过往”,多美的句子!同一场风雨,在窗内的我,看的是风景;在窗外的我,走的是经历。我与我,尚且无法共风雨、同悲喜,何况他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而《清徐报》,就是我的“故人”啊!
恰逢这个春天,《清徐报》创刊三十周年。三十春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她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为我们在凡俗颠沛的生活之外,开创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精神家园。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也许是春天来临的原因吧,一闭上眼睛,眼前就是一树繁花。盼了那么久的春天,终于如期而至,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踏春,赏春,盼的也许是一个人内心冉冉升起的希望。
多好,人到中年,还保持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望,还没有彻底沉沦,心里还时常燃烧起一缕缕爱的小火苗。海棠未雨,梨花先雪。繁华未尽,花事未了。且听流水抚琴弦,又是满月花影中。
一纸芳华老,一梦流年长,点点相思花落凉,红袖凭香。浮生遇红颜,情深心事浅,淡妆掩不住,月色倾城颜。将所有遗失的情怀,一一捡来,安放其间。筛去尘嚣,取悦自己。极尽奢侈的,喂养那在世俗里千疮百孔的孤独灵魂。
那些,埋葬在烟火里的情怀和梦想;那些,可以轻许诺言的岁月;那些,可以不计代价的一腔孤勇;那些,还可以重新来过的年华;和那些,可以一起醉笑三千场的人……
还好,就算什么都没有了,也还有我们的《清徐报》,还有文字陪伴。指间生锦绣,文字留余香。岁月可以流逝,墨香永不消退。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捧一报相看,品一盏茶香。《清徐报》,清徐人三十年的精神家园,心灵慰藉!不是“大家闺秀”,是我们偏爱的“小家碧玉”;不是“名贵大餐”,却是我们离不开的“家乡饭”!
故人不相忘,惜君如过往。惟愿我们的《清徐报》,岁月漫长,墨香依旧。借用一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砥砺前行谱华章
——祝贺《清徐报导》复刊30年
布恩嘉
初识《清徐报导》是我刚上班的一天。那天在一叠报纸中漫不经心翻看着,《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不经意间,一份四开四版小报映入眼帘,《清徐报》,呵呵,清徐竟然有自家的报纸啦,慵懒的精神顿时来了兴致。从第一版看到第四版,生平第一次认真地看完了整张报纸。当然了,对于当时自认为是文学爱好者的我最吸引人的还是副刊。从此,每次阅读《清徐报》,我都如第一次见她时那般喜爱。后来,八开四版全彩印刷,再后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一个“报、网、微、端”全面融合的崭新的《清徐报导》出现在我们面前,内容依然新鲜、新颖,包罗万象又突出主线,别具一格又高屋建瓴。
虽然我并没有更多发表过自己的文章,但是作为忠实的粉丝,我是她三十年风雨历程的见证者,同行者。笔底龙蛇30载,一刊墨香颂华章。30年来,《清徐报导》以初心著匠心,以初心赢民心,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记录时代风云,讴歌社会进步,反映群众呼声,谱写清徐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讴歌清徐守正创新的万千气象,续写清徐新时代、新发展、新篇章的伟大航程。《清徐报导》在记录清徐发展变化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我们身边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用双脚创造生活,身残志坚的罗凤枝;几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青山的桑石宝;敬业、爱业、创业,用三十年心血酿好醋的武润威;爱学生,视学生为天使,努力为天使插上翅膀的人民教师王建勇;甘于奉献的清徐好人赵娟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记录了清徐普通民众创造新清徐的生动实践,将清徐故事传播到千家万户。
通过她,我不再是身在其中的庐山人,轻轻一点,清风徐来。山水清徐、诗画清徐慢慢掀起她朦胧的面纱。“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惟有清源入画图”。这是民国年间的清源知事续思文描绘的美丽清徐,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歌亦是《清徐报导》群星灿烂中最耀眼、靓丽的一颗。放眼浩瀚诗海,一览古今清徐。“朝偎葱碧暮飞烟,圣地清幽善养禅。宝殿无梁多佛意,云霞跌落溅龙泉”这是清幽古寺西岭香岩;“四围寒黛烟霞外,万仞晴岚雾霭中”这是独具魅力的中隐环青;更有今人:“梗阳风光,千亩葡园,万里醋香。登文瀛远眺,山色湖光,一展如画”。2024年清源水城的建成更在清徐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规模大、标准高、文商旅融合备受瞩目,可谓经典之作,出圈出彩,引来无数县城内外旅游爱好者,文人骚客的兴致。“老莲池启和春画,新瀑布飞盛世歌。西子莫愁凭指点,画桥烟柳正涵波”。一成山色半成湖的清徐正以古貌新颜,湖光山色,现代商城,大开境界秀无前。
轻轻一点,清风徐来,通过她,梦回远古,穿越千年。一段饱经沧桑的土城垣讲述着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建都尧城,制定四时八节,敬授民时,教化先民的幽幽往事。不断挖掘出的马峪、马家坡、都沟古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梗阳人生产、生活的见证与记载。2500多年的建城史彪炳史册,一段段历史故事在这块土地上演绎,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块沃土上,文脉绵绵,薪火相传。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带不走哪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变幻了时空,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笔墨间纵横驰骋。
轻轻一点,清风徐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不觉已然成为《清徐报导》的业余撰稿人,用笔名发表了一些豆腐块。《清徐报导》给了我工作启迪和思路,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也给了我收获与成绩。若问为什么喜欢,我会说,她是自己的良师、自己的伙伴。
清风徐来,小园几许,收尽春光。一代一代的清徐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在她复刊30周年之际,衷心地祝愿她再接再厉,继往开来,描绘好清徐新时代。万里征途远,秣马再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