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一路歌 “追报人”与《清徐报》 作者: 时间:2024-05-18 次数:20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追报人”与《清徐报》
  梁永强
  我是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年前街边的偶然一瞥,竟让自己与《清徐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没想到在后来的几十年当中,我能以“老朋友”的身份,见证着它的成长与变迁。
  那是1996年夏日的一天,我一个人在街头散步,行至广场处,感觉有点累,正好看见路边的花池上放着一张报纸,便准备坐下休息。刚想落座,上面大红的“清徐报”三个字映入我的眼帘。“咦,清徐县居然还有报纸?”信息闭塞的我好奇地捡起报纸翻看着,这是一张四开小报,报上登的清徐人、清徐事拉近了我与它的陌生距离,我顾不上它在地上铺过,早已沾上了灰尘,用右手使劲地抖了两下,仔细地叠起来放入口袋。
  回到家里,我读着四版上的小散文、小诗歌,想到自己平时也爱写写画画,瞬间萌生了给报社投稿的想法。把日记本上新写的习作挑了一篇,工工整整抄在稿纸上,从报纸中缝中找到报社的地址,虽然报社办公地点离我很近,但不好意思当面送稿,便通过信件的方式寄出去。
  一个多月后,我收到报社寄来的一封信,捏着那个厚厚的信封,我的心情既激动又不安,不知道里面是退稿还是什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拆开信件,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出现在我面前。我的稿件发表了?我急不可待从前翻到后,又从后翻到前,手抖得不能自已。在第二次翻阅的时候,我终于从四版的右下角看见了变成铅字的自己的名字。这是我的处女作!我久久凝视着这个“豆腐干”,感觉全身热血沸腾,开心得眼睛里都闪出了泪花。《清徐报》不仅成就了我的第一次,编辑同志贴心地寄来的样报,更让我感觉报社工作人员的热情与负责。
  1998年,由于工作原因,单位领导让我去“东湖饭店五楼”接清徐报社记者进行采访。当我踏进那个寄过好多次稿件的楼上,穿过光线昏暗的楼道,找到了“记者部”并说明来意。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子热情地接待了我,她让我坐下等待,随后自己跑去找领导询问。我趁机打量着办公室:房间不大,陈设简单,桌上一堆堆地摆放着厚厚的报纸杂志,办公室坐着七八个年轻人,每人都在伏案写作。我不敢轻举妄动,生怕自己哪怕稍重点的呼吸也会打扰到他们的思路。出了记者部,斜对面的门上挂着编辑部的牌子,我站在虚掩的门口快速地朝里张望了一下,隐约看见里面坐着三个人,心想:不知道其中谁就是我的伯乐。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经常被单位的繁杂事务缠得不得脱身,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清徐报》却成了我多年来每期必读的报纸。尤其是后来单位征订了《清徐报》,在办公室工作的我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次必先一睹为快。
  2015年春天,单位想要在《清徐报》刊登一个通告,让我与报社接洽相关事宜。那是我第二次去清徐报社。彼时清徐报社已搬迁至美锦南大街旧税务局楼上。那是一幢几十年前的旧楼,楼层破旧、设施老化,站在报社办公室,大街上驶来一辆大卡车都能感觉地面在上下震动。看着编辑记者们无怨无悔地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中辛苦付出,想想多年来《清徐报》办得有声有色,还获过不少奖项,我不禁在心里为他们鸣不平,感觉这些年让他们“寄人篱下”办公,很是心酸。
  随着工作上的不断接触,我与报社部分同志逐渐熟悉起来,也了解了他们工作的艰苦与辛勤的付出。由于新闻性质的特殊,他们生活毫无规律、全年没有假日,“哪里有新闻我们就在哪里”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许多人因为要上山下乡采访,加班加点赶稿,导致孩子无人看管、老人难以照料。但他们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方寸之地,为了清徐经济的腾飞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全县人民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2019年,清徐报社与清徐县广电中心合并,成立了清徐县融媒体中心。融媒体的成立不是淘汰旧媒体,而是让新旧媒体能更加融合发展。如今,融媒体中心不仅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场地,而且由原来的一报两台(电台、电视台)拓展成拥有微信、抖音、快手、电子报、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的多功能型县级融媒体中心,设备也实现了新型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今年是《清徐报导》复刊三十周年,作为一名忠实读者,一名见证了清徐报社三十年发展历程的“追报人”,我想说的是:一路走来,坎坷艰辛,个中滋味自知。三十而立,《清徐报导》展翅腾飞正当年。五月,一个绚丽多彩、歌声飞扬的季节,愿《清徐报导》不辱使命、百尺竿头;愿办报人能继续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始终坚守着主流媒体的价值与担当,在风云激荡中发出主流强音,用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的报道推动社会进步、携手时代前行!
  小山头的墨香
  张燕青
  龙年的谷雨欣然而至,不久,大棚里的葡萄树将迎来花期。喷完杀菌剂,我从棚里出来,天色还早,天空中挂着一轮明净而空灵的蛾眉月。我就近躺在小山头的山楂树下,枕着一片蒲公英歇歇,忽然就想起苏东坡的诗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在这美妙的时刻,葡萄树迎来一生最宝贵的光阴,美丽的生命将历经酷暑,与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糅合。
  自从放出葡萄藤,我整天劳作,无暇顾及家乡办的报纸。这会闲了,以前看过的文字像一座葱郁的小岛,渐渐浮出水面。
  《清徐报导》是一处茂盛的葡萄园,春夏那一片片鲜嫩的绿叶,那一串串青涩的籽果,像无数作者的稿件,经过报社编辑们辛勤的浇灌、剪修,秋后定会果实累累。这果实的味道初尝酸涩,随后却感觉无比醇厚,如曲调雄浑之后的舒缓,如江河喷涌之后的包容,如窖藏多年的陈酿,香气复杂、精妙而持久。
  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村小伙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当他感到无法圆自己的大学梦时,开始追求文学梦。他推着自行车,敲开编辑部的大门,捧着第一篇充满羞涩和彷徨的稿子,放到主编的手里。热情的主编认真读了他的稿件,鼓励他写下去,并拿这份稿件和他一起探讨、润色。最让他难忘的一个细节,为了写好葡萄开花的情景,主编亲自和他去地里观察葡萄花的形状。当我再次见到这位作者,他已经在县市刊物上发表了许多作品,并加入了太原市作协。
  新冠疫情三年,《清徐报导》为家乡的抗疫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为保护老百姓安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我们家乡入围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清徐报导》及时展开报道,让家乡百姓了解详情。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清徐报导》把进程一一报道,让大家紧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时俱进,把握前进方向,找准发展自身的路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2024年5月13日,这份报纸将迎来复刊30岁的生日,迎来欢庆复刊30周年的特刊,迎来又一次的硕果期。
  如果说生命之秋是人生的颠峰,一份报纸的秋天,将是一组连绵起伏的山峦,是越来越有高度有挑战性的山峰。三十而立的报纸,定会蓄足了真善美的能量,迎来风华正茂的时光。
  回顾《清徐报导》创办的历程,个人小小的辛苦,皆在这回忆里飘满果香的土坡上一一稀释。随着文字的流动,我如此真切地回忆着。
  《清徐报导》的前身可追溯至抗战时期进步力量主办的《清源小报》。解放后,清源、徐沟分别置县,1951年清源县办《清源小报》、徐沟县办《徐沟小报》。1952年,两县合并,《清徐小报》幼苗出土。
  1994年,中共清徐县委主办的《清徐报》正式复刊。
  2004年5月,《清徐报》更名《清徐》。
  2010年9月,推出《清徐手机报》。12月,《清徐》电子版在醋都网正式上线。后更名为《清徐报导》……
  我回味着葡果香,坐起来,打开手机上的灯,借着它的亮光,从车上取下《清徐报导》合订本,品读起来。
  一则则新闻如一章一节的音乐,欲断还续的歌谣。一篇篇美文如一城一村的细雨,欲眠还醒的明月。读着读着,这些文字会泛起一种异样的温情,焕发出往事的光辉。
  当这些温暖的文字,朴实的配图叩响我灵魂之家的大门,仿佛点亮了家乡无数逝去或降至的黄昏。我一一拾起并轻抚那些蔚蓝的、淡绿的、浅紫的、洁白的生命的花朵,幻化成轻灵的蝶,在我掌心颤动。
  我吮吸墨香,想着这被岁月推上舞台的精灵,这被历史镌刻着日月星辰的花朵。
  我仿佛来到这份报纸的葡萄园,这里有挺拔的树木,拔节的枝条,葱郁的叶片,小巧的花瓣。这里是报业人的精神家园,有他们激情的岁月,奉献的身影,执着的追求,滚烫的初心。
  他们何止是构建了一张张沉默不语的书画载体,分明是把我的家乡,把逐梦之路编制成一部辉煌的史册!
  如果一朵花数年坚持绽放,一定会把美绽放到极致;如果一群人多少年坚持做一件事,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到真善美的极致。
  当大自然赋予一树花共同的名字时,这些点亮我晨暮寒暑的报业人的名字似乎隶属于这份报纸。他们的名字借助横竖撇捺,镶嵌于字里行间,卑微朴实,默默无闻,一茬茬交替着。
  墨香一丝丝浓了起来,关灯,我轻轻合上《清徐报导》,一种微妙的思绪如同天上的明月把这个夜晚点亮,我感觉此时已经有一些新的东西注入我的生命之中,它就是《清徐报导》相关的人以及永远鲜活的记忆和深情。我将冀以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特刊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