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强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是要建强党组织书记、乡镇干部和农村党员三支“主力军”,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选好“排头兵”,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突出政治标准、能力标准、群众标准,引导本土人才、退休干部、退役军人、返村大学生等人员积极建言献策,投身乡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学历、年龄结构“一升一降”,培育壮大一支稳村、富村、兴村的农村工作“生力军”。建强“先锋队”,突出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农村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农村党员主动当先锋、树形象,有意识地把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青年农民、退役军人等发展为党员,推动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筑牢乡村振兴的“红色”堡垒。配优“主力军”,乡镇干部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外援”,高层次引进人才更是“主力军”,从源头高标准、高精度选派人才到村开展工作,充分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把“最能打仗的”的骨干力量派出去,切实发挥引进人才的最大效能,真正做到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探索产业转型“特色路”
乡村振兴基础在农业振兴,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要锚定农业差异化发展新方向,孟封镇紧紧抓住“特色”二字夯实基础,力促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加快转型。做优农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全面推进小武、里旺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万亩高粱示范引领基地,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先进适用农机新装备新技术,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高粮食产能和经济效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构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提档升级老旧农业设施,杨房村设施蔬菜“六新”技术项目投产达效,延伸拓展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条,推动“东罗甜瓜”“杨房情怀”等“特、优”农业品牌建设,实现规模化、数字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做强醋业。紧紧围绕醋产业发展“1816”战略,锚定“双百”目标,大力推进清徐老陈醋省级重点专业镇建设,通过党建联建、村企共建等方式,为食醋行业“双百”目标注入强劲动能。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并重,“上游、中游、下游”同步,重点培育水塔、美锦2家龙头醋企,在市场拓展、项目布局、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文旅融合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推动两大龙头做大做强;加快三晋清源、晋粮酒业、美锦醋业等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导中小型食醋企业标准化生产、组团式发展,提升全镇食醋企业的经济创造力、产品竞争力、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做强醋产业、做优醋品牌、做大醋基地、做精醋文化,打造中国“醋业航母”。做活文旅。深入挖掘老陈醋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华夏醋博园建设,依托AAAA级旅游景区宝源老醋坊,打造特色醋文化旅游新领地,着力传播老陈醋历史文化,提升衍生产品的整体效益,实现多元发展,进一步擦亮“中国醋都·清徐”金字招牌。用好、用足、用活“(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名片,山西航空产业综合馆正式开馆试运营,特色商业街再度焕新升级,全力打造“产业拓展、航模会展、场景体验”新基地和一流通航会展品牌。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景区化打造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谋划民俗文化街运营,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生态治理等短板,在“吃、住、游、购、娱”方面打造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链条。
擦亮美丽乡村“金招牌”
乡村振兴必须擦亮生态底色,要坚持绿色为要,改善镇域人居环境,打造“县城副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我县“十百千万”工程,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打造县乡主干沿线的生态廊道,加速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同时融入镇域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自然特性,让人们能感受到特有的“乡风、乡俗、乡情、乡音、乡味”,留得住一抹“乡愁”,提升镇域品味。着力解决企业环保、扬尘治理、水污染防治等重点问题,全力实施水、电、气、暖等服务设施配套。构建滨河西路、208国道、小柳路、同杨路“四路”到尧庙、嫦娥剧团、集聚区、尧城机场“四点”的循环路网格局、生态景观和商贸旅游长廊,形成大循环、大治理、大生态、大旅游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营造“绿树成荫花漫道、陶唐古韵醋飘香”的美丽景象。
激活腾笼换鸟“新动能”
乡村振兴必须有敢闯敢试的拼劲,要把握住乡村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进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途径,淘汰危旧房、空心房,新建格局好、设施全的美丽农房,做到“拆旧有补助、建新有规划”;对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长效收益分配和集体股权收益制度,盘活农村宅基地,激活内生动力;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激活土地资源要素。通过建立多要素参与和收益分配的方式,确保群众长期分享资源收益,从而调动群众的创造力、主动性和积极性,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