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苾芬孝祀,祭法随士气以常新;龙光焕彩,文风并祀典而弥耀。”心底默诵这《西关市楼新会魁星社记》中的句子,静静站在焕然如新的西关市楼前。曾经的西关厢中心,如今又是清源水城一景,这座曾经古清源最高的建筑,数百年来俯瞰着沧桑古城的岁月变迁,寄托着周边大众善良而美好的憧憬,印证着清源人薪火相传的信仰与执着。它走过了艰辛,走过了泥泞,走出了乡村,走出了市井,在“换了人间”的水城建筑群中依旧雄姿英发,历久而弥新,如同数百年来至今绵延的香火,散发着愈加迷人的魅力。
我们的向导是耄耋之年的张来安老人,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思路清晰地给我们介绍这市楼的情况。自从2022年卸任市楼文管员之后,他的六十岁的儿子张亮毛接过了老父亲手中的钥匙,继续为市楼服务,如今张老的孙子也成为了西城门遗址的文管员,祖孙三代薪火相传侍奉这一片乡土。
张老是原西关村居民,旧居就在市楼旁边,家里上辈以务农为生,到了张老这一代,先后在县机械厂、清源镇政府任职,从事企业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长期以来,市楼一直是张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学、工作,直到退休以后,2014年,村大队负责人把市楼的钥匙交给他,张老以市楼守护者的全新身份开始了他与市楼更加亲密的时光。一开始,村里象征性的给老人每天一块钱的生活补助,到后来确定文管员身份后,补助涨到了每年一千多元。虽然薪酬微不足道,但老人并不介意。市楼这座古老的建筑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并不仅限于文物的意义,它更像是全体西关人精神寄托,承载了太多历史岁月的记忆。
市楼是原西关厢的中心建筑,西关主要街道均以“市楼”的“东、西、南、北”街而命名。楼上供奉着象征着智慧与学识功名的文昌菩萨和魁星,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造之初,村人即以“启迪民智,开化蒙昧”为主旨,在《西关市楼新会魁星社记》中这样写到:“文章化尘凡之蔽;经籍开兰桂之芳。风光国家,以善风俗。”在当时,建楼倡议的提出,一呼而百应,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一时人心踊跃,竭力捐输,不特楼阁赖以观成,而春秋祭祀复会新社。”并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制度,“遂会定四十人,每人各出钱一千文。此钱虽云无几,而以子权母,以母权子,数年之后,积少成多,可为永远祭唱之资。”在那个生产力落后,资源匮乏的社会环境里,市楼的建成,不仅寄托着村人教育启蒙的朴素愿望,还汇集了踊跃积极参与的力量。此后西关厢风气为之一新,在近现代还出现了留美博士和教授等优秀人才。正如碑文中期待的那样“俾颖异之姿品,大远乎流俗。学日进扵高明扵!以成国家有体有用之材。将处则为贤隽,出则为循良。”
十余年来,张老与市楼晨昏相伴,风雨无阻。不同于其他的文物保护单位,市楼一直是与周边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所,追思前贤、激励后进,是自市楼建成以来就始终保存的传统。这些,也给张老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虽然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使他在管理服务中驾轻就熟,但日常的琐碎繁杂,对于一个古老的建筑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安全大事。张老以他无微不至的责任心和日复一日的辛劳付出,默默为市楼打造了一片安全的净土,多年来,市楼在服务群众生活需求和文物保护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协调。
在张老的感染带动下,儿子、孙子也相继走上了文物保护的工作岗位,为我县的文保事业贡献他们的力量。在社会空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没有始终坚持着的薪火相传精神信念的支持,耳濡目染家庭环境的熏陶,做这样一份薪资微薄的守护人角色,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一路走,一路聊,这短短几百米的路程,步履轻松而又凝重,头上澄净如洗的天空,让人充满了宁静而悠远的思绪。而身边慢慢絮语的老人,让我这个知天命之年的汉子忽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情绪在高屋建瓴的楼阁上,在青砖灰瓦的角落间,它夹杂在无处不在的、暖洋洋的春风里,从岁月的深处走来,向遥远的未来飘去……
水城今昔说变化
——访东湖边的“原住民”武宝生
本报记者秦华苏慧敏齐赵爱“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这首诗就是描绘旧时清源自然风光的。”站在全面升级改造后的莲花池边,武保生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人们对它的深厚情感。
今年63岁的武宝生是迎宪人,家住东湖边,祖上世世代代在东湖边熬盐为生。1955年,迎宪村由因清源城而得名的“在城一”“在城二”合并而成。而这两个辖区正是东湖、莲花池所有周边范围。
据武保生回忆,那时候家家户户院子里有井,由于清源城地势低,且城北有地势高的白石河和城东汾河流过,使得东湖、莲花池有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那个年代的清源城可以说是处处涌清泉、掘地成水井。他说:“每当雨水充沛时,东湖和莲花池的水位上涨,院子里的井水也会随之升高;而到了干旱季节,水位下降,井水也会相应减少。”这种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让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迎宪人对东湖和莲花池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说来东湖水确实有灵气。常听老人们说,用东湖水做出来的豆腐又白又嫩,而且产量高,总能比其他地方的水多出产豆腐。至于酿酒酿醋更不必说,那时清源城酿醋的老字号有几十家,老陈醋远销全国各地。东湖西岸还有一个过去人们不太注意的古老行业“熬盐”,用东湖水熬出来的盐白花花的,清源城老百姓世世代代吃盐,就是吃东湖水熬出来的盐,全县盐坊数量也在几十家。武保生家世代熬盐,也是其中之一。
那个年代的东湖和莲花池的水质非常好,水里生活的有一百多种水生生物,像鲤鱼、鲫鱼、草鱼、鲶鱼、什鲮、河虾、泥鳅、青蛙等等,都是非常常见的,同时还有莲藕、水稻、蒲草、芦苇、水稗、鱼草等几十种植物。“从小生在东湖边,长在东湖边,说东湖水哺育了我们,一点也不为过。”武保生说。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县城人口的急剧增加给东湖和莲花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武宝生惋惜地说到,自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东湖周边围湖扩建,莲花池填池盖房,东湖越来越小,当初的七个莲花池也只剩下四个。昔日“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的风景不见了,水黑了、臭了,莲花不见了,水里的鱼没了,家家户户的水井也废弃不敢吃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居民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只能望湖兴叹。说到这里,武宝生的眼中闪过一丝忧伤,但很快他又振奋起来。“但你看现在,经过这几年的治理和建设,又变得越来越好了。”
从2019年开始,我县对东湖、莲花池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规划,并瞄准“滨水商业综合体、水城商城不夜城”的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全国文商旅理想目的地和消费新领地——清源水城。如今,漫步在清源水城,站在新建的清水桥上,看着莲花池中碧波荡漾、水草摇曳,景观桥相衔相缀、古韵流芳……这些仿佛在上个世纪才能见到的生态画卷,再次慢慢重现。
武保生作为东湖边的“原住民”,因清源水城建设不得不搬离此地,但他心里装着旧城,时刻关注着水城的变化,总会在闲暇时刻回来瞧一瞧,“真是一天一个变化,不敢想象这里以后会变得多么美”。武保生的眼睛里闪烁出一丝浓浓的乡愁,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热切期盼。
T21
2024年5月13日责编制版王苗苗
一鸣惊人再出发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