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艳
大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大班生活情境化数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充分地参与实际的数学活动,在这种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数学环境中,幼儿可以运用相应的操作材料进行具体的数学操作,结合各类教育成果实例分析,这种数学操作方式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加直观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学好数学,而且还能够了解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让幼儿在人生的基础阶段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操作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快速地促进幼儿成长。
大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由自我建构的,“教”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与发展,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帮助幼儿自我建构。对于数概念的获得,皮亚杰指出,“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对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小的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儿童的真正生活情境应是儿童重新发明算术的背景。日常生活情境中儿童所遇到的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刺激了儿童进行数思维的自然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数概念。这就是说,日常生活情境为儿童建构数概念提供了机会,当儿童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
学前阶段的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应注重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将数学教育目标渗透在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鼓励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或游戏情境中对数学进行自主探索,只有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高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才有利于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萌发。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化是必然需求,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当前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现状
1.活动素材远离幼儿生活经验
“活动素材”包括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常常会从成人的角度出发选择素材,制定教学目标。虽然带有生活色彩,但却远离幼儿的自身生活,没有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幼儿的生活背景,导致幼儿无法正确理解和内化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打击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人为编造一些并非来自幼儿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活动素材。
2.活动形式呈现生活情境表面化
虽然教师都非常重视生活视情境的创设,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选择生活情境时,通常忽视考虑作为“桥梁”的情境与幼儿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内容无法自然的融入到情境中。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活动。搜集各种生活中的实物、材料,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向幼儿呈现“生活”。但却收效甚微,空有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实际意义,并不利于幼儿数学的学习。
3.活动主体忽视幼儿的主动性表现
在活动中,教师只关注对幼儿知识的灌输,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缺少趣味性。幼儿往往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数学活动中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现象忽视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没有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使幼儿只是被动接受,不能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同时导致幼儿丧失对于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畏惧、厌学、抵触等不良情绪。从而忽视幼儿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变质,失去了活动的实际意义。
大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的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原则
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
大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的实施
1.关注数学集体活动目标的生活化和内容的生活化
目标生活化即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静态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内容生活化则应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从幼儿现实生活问题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选择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用性强的数学教育内容或素材。如玩具类别、大小、形状、颜色及空间方位:教室里幼儿的多少、高矮及每天的出勤率、户外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的规律等,而非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帮助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关注数学集体活动中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教学材料的生活化
首先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真实的或者是拟真的、幼儿可参与体验的数学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积累感性经验。其次,教师可以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当幼儿感知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发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幼儿便能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在操作材料生活化方面,则应更多的使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如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安全的废旧材料等,使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物品,会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同时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3.关注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数学是一种多元化手段的展示平台。数学教学的活动形式生活化则是要求教师挣脱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随机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如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抓住教育契机开展随机教育,这要求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境,将幼儿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如来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进行时间上的提示,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观察周围的时钟中自然的习得认识时钟的经验,并从中初步感知有关的数学知识等。在游戏中渗透数学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有趣,易于幼儿理解、获得数学知识,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总之,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寓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情境化教学是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基础之上的。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情境化的数学教育才能把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使数学在幼儿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使幼儿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自我的价值和尊严,寻回属于幼儿自我的“童真”世界,体现幼儿自我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和用处。
作者单位:清徐县宏乐南幼儿园
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初探
作者: 时间:2024-05-08 次数:327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