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击即可完成工作”的时代,智能家居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要有网络,便可操作家中的设备。如果将这样的场景换到种地,是否另有一番景象?在清徐的智慧果蔬大棚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位“科技管家”,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调整设备,什么时间该施肥,什么时间该滴水,手机小程序上都有答案。“咱们在手机上操作放棉被,挺方便的,在家里头就不用来了。”陈吉贵,55岁,徐沟镇西怀远村人,几年前还在为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干农活的体力和精力能否跟上而担心。如今科技管家入驻了自家大棚,心里的这块石头也落了地,“以前年龄大了就不能种了,现在啥也好干,省力、省工,啥也省,好种,设备也好。”科技管家不仅让年长的陈吉贵减轻了劳动强度,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搞种植。
中午11点气温接近30度,在杨房村村民夏晓飞的大棚里,几位村民正忙着栽西红柿秧,过去高温栽秧总是出现死苗死棵,而现在这个问题不存在。“像现在中午1点多了,我是11点多栽的秧,怕天气太热,就把棉被用那个手机控制下来了。”夏晓飞有八个大棚,有了科技管家,日常管理他和父亲两人就足够,栽秧收果时雇几名临时工就能快速完工,补光灯、智能水肥一体机、电动运输小车在这些大棚里一应俱全,采访中夏晓飞还算了一笔账。“像我们这个大棚,成本光这个主体得22万元,你要像智能化这些都配套了得27-28万元,前期先交2万元,统一贷款贷的就是个不到7万元,两年的无息贷款,个人总共掏个8万多不到9万元。”
这几年省市县按比例补贴专项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好政策搭台加上科技助力,村民们搞种植的热情越来越高,杨永东有七个大棚,每年收入20多万元,“那一茬菜西红柿,是(去年)9月份到(今年)1月15日左右开始采收的,过年之前那时候价格是相对好一点,就4块多钱,一亩半的棚菜能有大概2万斤左右,可以卖4万5左右吧,保守估计的话可以挣个3万块钱左右。”
传统农业遇上先进技术,农业生产便充满了科技范,大数据互联互通,智慧分析节约人力,管理也更科技化、透明化。在杨房村,151栋大棚已经全部实现智能应用,“我们的决策系统也可以给农户提供一些相应的依据,像我们智能家居的这种场景一样,我们的系统也可以做这种智能场景,就比如西红柿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补光,当我们触发这个模式的时候,它可以把我们大棚内的所有自动化设备进行一个联动合作,给作物提供更合适的生长环境。”方圆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理刘晓军说。
今年,清徐县还将新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2000亩,因地制宜改造老旧温室300亩,高标准打造20个设施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园区,全面提升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运行能级和质效,以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方式使农业生产更智慧、更科学,让传统农业迈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转型之路。本记
清徐大棚里的“科技管家”
作者: 时间:2024-04-24 次数:75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