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斌
罗贯中籍贯的论争,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诸书刊刻流行就已开始,《录鬼簿续编》的发现本应该为这一论争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一论争不但没有停止,反呈愈演愈烈之势。其论争性质亦由学术性是非的论争,转向地域的争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追叙历年学界诸人对罗贯中籍贯论争观点,也许会给读者更多明辨是非的能力,算是这篇文章一个粗浅的写作尝试吧!
一、明清文献中的罗贯中籍贯
(一)文人笔记中的罗贯中籍贯
1.郎瑛《七修类稿》卷23: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郎瑛(1487年—1566年)字仁宝,今浙江杭州人。明藏书家。著《青史衮钺》60卷、《萃忠录》2卷、《七修类稿》55卷等。《青史衮钺》已不传,传世影响最大者为《七修类稿》,荟萃了明代社会各种史料,记载一代风俗、民情,对后世的明代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25:
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
田汝成(1503年—1557年),字叔禾,钱塘(今杭州)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礼部主事等职。后遭贬谪,复擢为贵州佥事,再调广西右参军,分守右江,升福建提学副使。罢官归里后,盘桓湖山之间。
3.明王圻《续文献通志》卷177:
《水浒》罗贯中著。字贯中,杭州人。
王圻(1529年—1612年),字符翰,号普始,明苏州府嘉定江桥人(今属上海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除清江知县,调万安。擢御史,忤时相,出为福建按察佥事,谪邛州判官。两知进贤、曹县,迁开州知州。历官陕西布政参议,乞养归,筑室淞江之滨,种梅万树,目曰梅花源。以著书为事,年逾耄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所撰《续文献通考》诸书行世”(《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二·陆深传》附)。
4.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
《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又传为元人施耐庵作,田叔禾《西湖游览志》又云此书出宋人笔。近金圣叹自七十回之后,断为罗续作,因极口诋罗,复为施序于前,此书遂为施有矣。予谓世安有为此等书人,当时敢露其姓名者,阙疑可也。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
周亮工(1612年—1672年),字元亮、减斋,河南祥符(开封)人,久居金陵(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山东潍县知县,十七年(1644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顺治四年(1647年)擢为福建按察使。康熙八年被劾纵役侵扣诸款,遇赦得释。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清史列传》列入贰臣传,撰有《赖古堂全集》24卷。
(二)涉及罗贯中所著小说的籍贯题署
1.《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首载庸愚子弘治甲寅(1494年)仲春序: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2.《三国志史传》十卷,有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序,万历年叶逢春刊本,题:“东原罗本罗贯中编次”。
3.《三遂平妖传》二十回,万历年间王慎修刊本,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4.《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二十五卷,万历二十二年双峰堂余象斗刊本,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5.《隋唐两朝志传》(一名《隋唐志传》)明万历己未(1619年)姑苏龚绍山刻本(藏日本东京尊经阁文库)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
6.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刊本《说唐演义全传》,署:庐陵罗本撰。
(三)对这些文献的综合分析
据以上明清文献,罗贯中籍贯说法有四:
一谓杭州人(杭人、钱塘及泛指的越人可归为这一说),二谓东原人,三谓中原人,四谓庐陵人。
1.罗贯中籍贯杭州说。当代学界较普遍的观点:杭州或钱塘是罗贯中寄籍地或搜集创作素材的地方,见罗尔纲先生《水浒真义考》(载1982年出版之《文史》第15辑);王利器先生《罗贯中、高则诚两位大文学家是同学》(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王晓家《〈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载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水浒争鸣》第二辑)。
2.关于东原说。一般认为,卷首载庸愚子弘治甲寅年(1494年)《序》、刊行于嘉靖壬午(1522年)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目前发现的《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是否为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则另当别论)。在这之后刊行的署名“东原罗贯中”的《三国》《水浒》《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诸多本子,有可能是以嘉靖本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为根据的。见刘世德先生《罗贯中籍贯考辨》(后有引文)。
3.关于“中原”说。学者一般认为是“中原”是“东原”说的错写(或竟是“太原”的错写)。
4.关于罗贯中籍贯庐陵说。此说仅见《说唐演义全传》题署。学界较普遍看法是,此说不一定可靠。因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有学者否定《说唐演义全传》罗贯中的著作权:赵景深1933年写有《〈说唐传〉非罗贯中作》(见《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郑振铎1931年写的《罗贯中及其著作》(见《青年界》一卷第1期)和1932年朴社版的《中国文学史》均持此说,孙揩第在1933年编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时也有论说。另外,《说唐演义全传》现存最早刊本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本,去罗贯中时代已四百年,所以,很难根据这样一个晚出的伪托作品来确定罗贯中的籍贯。
二、罗贯中籍贯的确定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郑振铎、马廉和赵斐云三位学者访书宁波,发现了天一阁旧藏明蓝格钞本《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小传,位于《录鬼簿续编》卷首第二位(第一位为《录鬼簿》作者钟嗣成),全文如下: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关于《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录鬼簿续编提要》称:
《录鬼簿续编》一卷,明初无名氏著。原末未提撰人名氏,亦不载序文题跋。近人因为原本是附在明初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后面,所以也就假定《续编》同出于贾仲明之笔。按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的后序里,仅仅说明增补钟嗣成原著主要的是补作挽词,并没有涉及到编写续编的话。现在从书内所记述的一些戏曲作家和续编作者的往还年代,如罗贯中小传:“与余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汪元享小传:“至正中,与余交于吴门”;杨景贤小传:“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的记载探讨起来,便可考知《续编》作者的年代,当是生于元代至元至正时,到明代永乐年间还在世的一个享有高龄的戏曲作家(277页)。
由于罗贯中的传世资料几乎不存,仅见于去罗氏百余年之后一些文人笔记猜测性记述,这篇传文一经发现就成了迄今有关罗贯中最早、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因为这是与罗贯中同时代人且又是罗贯中“忘年交”的友人所作的小传,故其显得特别重要。
鲁迅《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对此书的发现予以高度评价:
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小说旧闻钞》,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页)
除鲁迅外,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年初版,作家出版社1957年修订版)、赵景深《水浒传简论》(1948年)、郭豫适《略论〈三国演义〉》(1959年)均依此立说。建国以来几部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和小说史,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等均对罗贯中籍贯“太原”作了特别说明。
三、罗贯中籍贯问题再次出现反复
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鲁迅《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针对前人在罗贯中籍贯问题上“凭心逞臆”的做法在新的时代重新上演!
(一)误写说的提出
1982年,刘知渐在《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载文《重新评价〈三国演义〉》,指出: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一篇“庸愚子”(蒋大器)在弘治甲寅(1494年)年所作的序文中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早,刻工又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贾仲明是淄川人,自称与罗贯中“为忘年交”,那么,罗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因之,我们赞成罗贯中为东原人的说法。
王利器先生1982至1983年连发三文:《〈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载《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罗贯中、高则诚两位大文学家是同学》(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2期),在三篇文章中,王先生认为,部分明刻本《三国志传》“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续编》以为太原人,‘太原’当作‘东原’,乃是贯中原籍,由于《录鬼簿》传钞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然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陈文昭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本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此后,叶维四、冒炘论著《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灵年《罗贯中为赵偕门人辨略》(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刁云展《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等均主“东原”说。
沈伯俊《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载《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从三个方面对《录鬼簿续编》的记载的权威性提出质疑。第一,《录鬼簿续编》的记载固然值得重视,但罗贯中的作品本身更值得重视。“现存的《三国演义》明代刊本,大多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另外几部小说,多数也署名‘东原罗贯中’”,而“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罗贯中本人的题署”,因此,它比《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更权威、更可靠。第二,现存《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嘉靖本卷首庸愚子于弘治甲寅(1494年)作的“序”中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而《录鬼簿续编》仅存嘉靖元年以后的抄本。二者相比,显然前者更为可靠。第三,“《录鬼簿续编》抄本确实颇有一些错字、脱字、衍文和颠倒之处”,因此,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的可能性“也就不能完全排除”。
(二)刘世德先生无可辨诘的反驳
九十年代初,借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编剧和拍摄之机,刘世德先生曾撰《罗贯中籍贯考辨》(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载《海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罗贯中是哪里人》(载《夜话三国》,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等文对“东原”说进行辨难。刘世德先生在《罗贯中籍贯考辨》一文中首先从“太原”两字的字形笔划、《录鬼簿·录鬼簿续编》的体例、内容及著录者的生活境遇等几方面论述了《录鬼簿续编》“太原”说的可靠性,认为“‘太原’不可能是‘东原’的讹误”。他主要提出七个理由:
第一,“太原”二字是明文。如果没有确凿的反证,或者缺乏坚强有力的旁证,就没有必要怀疑这两个字的真实性……
第二,贾仲明与罗贯中是“忘年交”,他们还曾于至正甲辰(即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会面,以两人的深厚友谊而论,贾仲明是不可能把罗贯中的籍贯弄错的。
第三,“太原”二字,见于罗贯中小传。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小传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必须记载传主的籍贯。弄错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第四,出现在同时代人撰写的传记文字中关于籍贯的说法,应当是比较可靠的,“太原”说正是如此。而“东原”等说法则不是由罗贯中的同时代人提供的,其可靠性当然要大打折扣。
第五,贾仲明和罗贯中都是北方人而流寓江南者。在这一点上,二人有着共同的生活境遇和感受。贾仲明对罗贯中的原籍,在交往中,应当会敏感地给予注意,不会弄错。在这种情况下,贾仲明却犯了混淆罗贯中籍贯的错误,那是难以想象的,何况太原还是一个大地名,远非一般的小地名可比。
第六,“东”是个普通字,字形简单,笔画不多,易认易辨,它怎么会错成另外一个同样是字形简单、笔画不多、易认易辨的“太”字呢?它们字形不同,不会是“形讹”;它们读音也不同,更不会是“音讹”。若是写错,总应该有个写错的理由可以交待吧。
第七,在天一阁蓝格抄本中,前面的《录鬼簿》著录了三位太原籍的戏剧作家,后面的《录鬼簿续编》则记罗贯中为太原人,前三个都没错,惟独说第四个写错了,恐不会这么凑巧。
下面,刘世德先生详细罗列并分析了“东原说”主要依据的21种小说版本(16种为明本,5种为清本),包括《三国演义》13种、《水浒传》4种、《三遂平妖传》3种、《隋唐两朝志传》1种。
这些题署“东原罗贯中”的说法,“最早的来源应是嘉靖本的庸愚子(蒋大器)序”。后来的一些万历年间刊刻的《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在题署作者的时候,往往根据蒋大器的说法,在罗贯中的姓名之上,轻率地增添“东原”二字,作为罗贯中的籍贯。
另外,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明明写着两行题署: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蒋大器的序文却把陈寿写成“平阳陈寿”,刘世德先生说:
这个“平阳”的讹误给予我们的启发是:蒋大器的序文之中,冠于“罗贯中”之前的“东原”,极有可能就是“太原”二字的讹误。
另外,刘先生还针对沈伯俊先生等认为“现存的《三国演义》明代刊本,大多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另外几部小说,多数也署名‘东原罗贯中’”,而“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罗贯中本人的题署”等,进行详细考证后加以辩驳,认为这些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首先,题署“东原”的现存明刊本,只有13种,而现存明刊本多达29种,还不到一半,怎能称得上大多数?至于“东原罗贯中”是“罗贯中本人的题署”而非后世书商所为,在下这样论断之前,并未举出任何的证据。而目前的事实是,现存题署“东原罗贯中”的本子,最早的也不过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其时已是罗贯中身后二百年了。
(三)关于“东原”
“东原”定位于山东东平的依据。
主要以《尚书·禹贡》所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之汉代郑玄注“东原,即今之东平郡也”为依据。后世《尚书》注本,也多有“东原”即东平的疏证。如清代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东原,今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及济南府泰安州之西南境也。”
但实际中国古地名中的“东原”颇多,作为中国古地名,目前发现的“东原”,至少有四个。除去山东之东原,陕西就有两处:
1.陕西武功县之“东原”
按《大清一统志》巻一百九十三“东原”条:
在武功县东。唐至徳二载驾幸鳯翔,使王思礼军武功,别将郭英乂屯武功东原,王难得屯西原,为贼将安守忠所败即此。亦谓之上武亭川原。《长安志》“上武亭川”:东原至兴平县西界二十五里上武亭川,西原至扶风县东界十一里有竒。《县志》:东原在县东。又雍原即县西原,县城半附其上。或曰通东西原皆谓之雍原。又有鳯冈,即雍原北冈也。
2.陕西杜县之“东原”
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山川二》“西安府长安县”条:
杜原:
一名杜陵原,一名东原。在县东南十五里。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杜陵县,谓之东杜。杜原在潏水东滻水西,即杜伯国地,故名杜原。以在秦汉隋唐都城之东,又名东原。宣帝以为已陵,又名杜陵原。
另,湖南安化县亦有一“东原”
《大清一统志》巻二百三“东原”条
在安化县东,其派自合水县东来兄,沟涧皆西流。又西原在县西,其脉自景山来,凡沟涧皆东流为城左右之護。
刘世德先生则针对学者一般认为的东原为山东东平,主要指出以下几点:
东原并不是实有的地名,在古代,并没有任何一个州县叫做东原。“东原”指山东东平一带,仅见于《尚书》的注释。
主张“东原说”的人,认为东原就是东平。然而元代东平籍贯的杂剧作家很多,《录鬼簿》就记载了8位:高文秀、李好古、张时起、顾仲清、赵君卿、陈彦实、张寿卿、李显卿。在他们的小传中,都无一例外地说他们是“东平人”,而不是说他们是“东原人”。如果罗贯中也是东平人,那么,在他的小传中,也一定是写的是“东平人”,而不会是“东原人”。这样一来,硬说“太原人”是“东原人”的讹误,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何况,在古人的头脑中,乡土观念十分浓厚。贾仲明本人就是山东人,如果罗贯中也是山东人,他们就是同乡,岂有把同乡看作是异乡人的道理?
四、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的提出
九十年代中期,“误写说”因无确凿证据,逐渐淡出罗贯中籍贯研究的视野。但山东的学者另辟蹊径,在罗贯中籍贯太原说的基础上,企图把“太原”也争回山东。他们在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条”中发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依此为据,认为《录鬼簿续编》之“太原”乃“山东太原”,也即山东东原。刘华亭《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载《济南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杨海中《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载《东岳论丛》1995年第4期)、杜贵晨《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载《齐鲁学刊》1995年第5期)就是这一批文章中主要代表。
对于这一时期山东学者的“东太原说”,有人这样评价:
《水经注》中的材料在该领域乃首次使用,颇能新人耳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至少表明“东原说”论者已意识到先前“‘太’乃‘东’之误”的臆断并不可靠。但《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何以要拿距元已千年之遥的古地名(山东太原郡建制只在魏晋之际)来记录罗贯中的籍贯,其间曲折尚费周章。(见韩伟表:《罗贯中籍贯研究述评》,原载《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
这种所谓的“结论”,近年来更受到严重质疑。2010年在江苏镇江召开的第20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王增斌参会文章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东原”“太原”“东太原”“南太原”作了详细考证,重点从四方面予以反驳:
1.刘颖《齐鲁学刊》1994年增刊之文《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杨海中《东岳论丛》1995年4期之文《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杜贵晨《齐鲁学刊》1995年5期之文《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辩论》,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他们在互相辗转引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起码的地理概念。如杜贵晨先生文曰:
历史上的太原却有四个:一是《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的太原,即今山西太原。二是《诗·小雅·六月》“簿伐猃狁,至于太原”的太(大、太通)原”,即《南齐书·州郡志》秦州领下的“南太原郡”,今宁夏固原一带。三是晋安帝义熙中置县,刘宋文帝元嘉中立郡,中经魏至北齐,历时一百五十年而废置的太原,即治在升城(故址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水经注》《隋志》所称之“东太原”(杜先生原按语:以上三个太原的建置沿革,请参阅刘颖《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辖境约当今济南、泰安一带地方。四是南朝梁侨置之太原县,故治在今江西彭泽县东(58页)。
对于这一点,王文说:
按杜先生所指第二个太原,殊为不伦,要知宁夏固原其方位还在山西太原之北,怎能称“南太原”。偏于江南的南齐朝廷可能在太原的北面再设一个侨置郡县并以“南太原”称名吗?缺乏地理常识到如此地步,文章怎能令人信服?
2.“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
首先,从侨置太原郡县出现之大背景,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是不可取的。侨置太原郡县出现的社会大背景是:魏晋太原地区的动乱,迫使太原人离开祖地向各地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山西尤其并州太原地区,是全国动乱最早且酿为最中心的地区。据刘掞黎先生《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载1936年《禹贡》半月刊四卷十一期)一文统计,仅晋惠帝元康年间(291年—299年),从山西迁出的人口就多达十多万户约三十万人。
各地所产生的侨置太原郡县,实是太原之地沦于异族的情况下,太原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向各地迁徙转移造成的。
其次,从侨置郡县形成的基本因素论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之不可取。
侨置郡县形成的基本因素是:流徙者出于彰显原有的地名郡望的强烈要求。故侨州郡县的建立,绝非意味着要取代原有地名,相反的是,要更加突出原有地名的价值。
侨置州郡县的实现,必须具备两大主因:迁徙民众的要求和朝廷的政策实施。
就第一主因来说,“高标郡望的风气及其深固的地域乡里观念”是流亡到南方的北方人向朝廷请求设立“侨州郡县”最直接的动力。
郡望,从字面上理解,即显贵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形式上则一般以郡名表示,如弘农杨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有时也写作姓望(姓氏所系之地望)、族望(家族籍贯)、地望等等。而“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就成为保持这种高贵标帜——郡望的一个主要方法。
3.从人类正常的逻辑思维论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之不可取
“罗贯中太原人”明白无误,与“东太原”无关,绝不可能理解为“罗贯中东太原人”,除非有人想故意混淆视听。
(1)作一个不恰当的假设:假如罗贯中真出生在曾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属于山东“东太原郡”的那个地方,《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最有可能标的籍贯地是历下或济南,因为这两个地名要比所谓的“东太原郡”出名得多。(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如果他真的认为罗“东太原”人,反倒证明他对罗祖籍地山西太原的认同。这与唐代白居易、宋代王禹偁等出生地均不在太原,而他们反称自己是太原人为同一个道理。
(2)东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侨置州郡县,是国家分割政权迭出时期一种暂时性的地域设置,随着隋唐南北方的统一而不复存在,作为真正的地名沿袭下来的几乎没有。约千年后的《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不可能以一个中国历史上作为暂时安置人口的权宜性地域名称作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
(3)即使假定“东太原”说学者是正确的,可东晋设立的“东太原郡”当时属齐州,在今济南;而东原所在地东平郡当时属兗州。两地相距数百里之遥,这两个地名也不容混为一谈。
(4)除非是术有专攻的历史学家,甚至是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有一定深究的学者,才会形成“东太原”“南太原”之类概念,一般人难有此类概念。我们今天一些术有专攻的学者在“南太原”问题上闹出了以上不应有的地理方位上的低级错误就是明证。
(5)《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一者不可能是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术有专攻的人,二者即使他对这段历史真有专攻,且极具考据之癖,他就应该直接写“东太原人”,或在“太原人”下作一注解。但这岂不成了卖弄才学的笑话?
4.历史上的东原地名,并不止山东一处,除山东学者所称山东东原外,其他三个如:(1)陕西武功县之“东原”;(2)陕西杜县之“东原”;(3)湖南安化县亦有一“东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人热议的发源山东东原的“东平”更非一处,如:
(1)东晋建在江乘(今江苏句容)的“东平郡”
(2)刘宋建立在广陵(今扬州)之“东平郡”
(3)南齐建立在山阳(今江苏淮安)之“东平郡”
(4)齐梁间之南东平郡
如依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学者的逻辑:“罗贯中太原人”人可解为“罗贯中东太原人”;“东原罗贯中”亦可能破解为“江乘罗贯中”“广陵罗贯中”“山阳罗贯中”。请问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的学者能认同这些观点吗?
魏晋南北朝时在黄河以南设立的众多的“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
此文收入镇江《三国演义》会论文集,山东杜贵晨先生阅读此文后,会前曾非常诚恳地对王先生说:你的观点是对的,我们过去搞的那个“罗贯中东太原人”确实是不合适的,今后我们也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了(原话大意如此,当时在场的有扬州大学的董国炎先生)。
五、从“东太原”到“两个罗贯中”
(一)“两个罗贯中”的初露端倪
2011年秋在山西清徐召开了第21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与此次会议同时,杜贵晨先生在山东东平召开了“第二届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要力证罗贯中籍贯为山东东平。
新华网至今还保留着一篇关于这次东平会议的报道,题目是《专家提出罗贯中籍贯为山东东平可能性极大》,文章如下:
新华网济南9月22日电(记者王海鹰):
记者从22日召开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研讨会上了解到,大部分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经过研究证明,罗贯中籍贯为山东东平的可能性很大。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于他的原籍,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一说是太原人,一说是东原(东平的古称)人。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黄霖认为,罗贯中的原籍应该在山东省的东平。黄霖说,《三国演义》的多种明刻版本都署名“东原罗贯中”。按照常理,“东原”和“太原”这两个地名相差很远,应该不会写错。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史料上字迹潦草,造成讹误的可能。现在只有明朝无名氏《录鬼簿续编》里写“罗贯中,太原人”,仅仅这一个证据不能证明罗贯中与太原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贵晨则认为,罗贯中祖籍太原的提法是十分荒唐的。杜贵晨说,即使太原当时有一个罗贯中,但那个罗贯中与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否是同一个人还是个疑问。况且,就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三国演义》的多种版本均署名“东原罗贯中”便是最直接的证据。学术研究不能用1%的可能去推翻99%的证据。
王增斌先生《从两个太原到两个罗贯中》一文的反驳:
现在需要质询的是:杜贵晨先生所谓罗贯中祖籍太原的提法“荒唐”在何处?
按:罗贯中太原人,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而是出自元末明初罗贯中“忘年交”的友人《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我们真不明白杜贵晨先生为什么要同这个七八百年前的古人较这么大的劲!贾仲明先生的“荒唐”处,就在于他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罗贯中最为可信的资料!杜先生的不平也在于贾仲明第一次明确地昭告了自己“忘年交”的友人罗贯中的真实籍贯是“太原人”。
杜先生又说:
《三国演义》的多种版本均署名“东原罗贯中”便是最直接的证据。学术研究不能用1%的可能去推翻99%的证据。
我们真不知这个“1%的可能”和“99%的证据”是用何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与罗贯中相隔数百年后数本小说辗转抄录的“东原罗贯中”的署名,这就是杜先生所谓的“99%的证据”吗?它能与罗贯中“忘年交”的友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相提并论吗?
(二)“两个罗贯中”理论的正式提出
2012年在浙江富阳召开了第22届中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杜贵晨先生发表了自己的新理论。
2012年11月8日上午大会第一场大会发言,杜贵晨先生提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时,认为古人“罗贯中”完全有可能是两个:一个是戏曲、散曲家的“罗贯中”,一个是小说家的“罗贯中”。戏曲、散曲家的“罗贯中”,就是记录在《录鬼簿续编》中的太原“罗贯中”。而小说家“罗贯中”,才是撰写《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罗贯中”,这个“罗贯中”是山东人,与山西太原的“罗贯中”完全不是一个人。
下午大会第二场发言,《三国演义》副会长陈辽先生在发言中认定:
我倾向于有两个罗贯中,一为戏剧家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为小说家罗贯中,山东东平人。小说家罗贯中存在的“确凿证据”到底是什么?陈先生说:
那么,东原罗贯中其人找到没有?《关于东原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向我们报告说:找到了!据元代延祐五年(1318年)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个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传》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邻。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关系亲同手足。”
(三)王增斌对“两个罗贯中”的反驳。
王增斌在本次大会发言中合理地质疑所谓口碑资料的价值,他指出,在没有确定文献作证明的情况下,还是不要相信所谓的“口碑资料”为好:如果某地的某人说我的祖上与罗贯中是邻居,我们就能相信吗?河北、河南、陕西、湖北……都有人如此说,那么,会出现多少罗贯中。
(四)“两个罗贯中”的概率
王增斌认为:杜贵晨先生在本次大会发言中曾以山东大学文学院的“王平”和自己的名字为例,说明人口大国的中国,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但依此为据就认定“罗贯中”有两个,则显得理据不足。因为:如果在“王平”这个名字前面加一些限定词,如“小说研究学者”,而这个“王平”只能是我们要找的同行“王平”,绝不会找到妇产科的王平!依此推论,“罗贯中”其人,只要加上一些简单的限定词,如“元、明之际”“小说戏曲作者”,绝不会产生第二个“罗贯中”!所以杜先生的“两个罗贯中”,初听似乎有一定道理,略作分析,完全经不住推敲。
同理,陈辽先生的“戏曲家罗贯中”与“小说家罗贯中”的分家也毫无道理。
《录鬼簿续编》是以钟嗣成的《录鬼簿》续书自居的,《录鬼簿》主要记录的是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包括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等,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人评《录鬼簿》是:“历史上第一部为戏子立传的书籍”。
同样,以钟嗣成的《录鬼簿》续书自居的《录鬼簿续编》也是一部戏曲作家作品的专著,它收录了钟嗣成、罗贯中等七十一位作家,七十八种杂剧剧目,另附失载名氏杂剧七十八种的剧目。
这两本书既是记录元明之际戏曲成就的专书,它对书中所涉作家,当然不会顾及他们的小说作品。但没有顾及作家的小说作品,并不等于这些作家没有编写过小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
退一步讲,即使这个时候的罗贯中真的没写过小说作品,而罗贯中与《录鬼簿续编》的作者“至正甲辰复会”后,“别来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此后罗贯中的写作情况,《续编》的作者能知道吗?
六、王增斌对《关于东原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一文的评价
陈辽先生的观点引自《泰山学院学报》1997第02期发表的、署名为“泰山名人研究室罗贯中课题组”的文章《关于东原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全文字数8088。共分两个部分:(一)关于罗贯中原籍的有关史料和研究状况;(二)有关罗贯中的调查。其中“一”在罗列罗贯中籍贯杭州、庐陵、太原、东原四种说法后,单举主张罗贯中“东原说”的学者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三人“太原”为“东原”的误写观点,但没有拿出有关“误写”任何证据。
本部分在罗列以上三人观点后,提出“本文作者的三个观点”,第二点与山东学者诸多文章一样,主张东太原说,第三点是反驳山西祁县河湾村发现所谓罗贯中家谱的,而“第一”点是作者极力强调的。文章说:
第一,我们认为作者创作的“故土性”是客观存在的。
东平能产生罗贯中这样的大作家,是因为当时的东平有适当的“土壤和气候”。这就是从金、元时,东平到临清的运河贯通后,东平成了南北漕运必经之地,东平城发展加快,正如《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这是一个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谈一个作家的出生地,把这个作家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扯在一起,确实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东平商业的发达,罗贯中只能在东平出生?如果说古代的东平具备产生《水浒传》的土壤还有一定的道理,而要说它一定是产生小说家罗贯中独一无二的地方,这真成了一个问题。曾有学者指出《水浒传》诸多关于东平附近的地理常识的错误,这一点恰恰证明罗贯中其人并非东平人!
作者文章的第二部分“二、有关罗贯中的调查”之“2—1调查的方法”说:
调查虽然没有取得与罗贯中有直接关系的文字史料,但搜集了大量有关《水浒传》上的地名、人物的故事和传说,并对东平县与“水浒”故事有关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使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些有关罗贯中在东平的“口碑”材料,现发表如下:
2—2霍希贤与罗本
…………
被调查人是东平县霍家庄的霍树元,他说:“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有位状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邻。自罗《水浒》问世,引起官家不满,满门追杀,罗家府弟罗姓均走往他乡。后罗家府弟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1997年初对霍家庄的第二次调查中,现年70岁老人霍衍皆说:“我们霍家在东平是有功名的,据说在元朝曾出了个状元霍希贤,状元府在宿城东西大街路北,状元墓在宿城西南。我们霍庄是从宿城搬往堤子,后又从堤子迁居霍庄而得名。所说,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所谓的“口碑”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依据人类文化的发展,自从发明文字后,人类就摆脱了蒙昧,进入文明时代,作为口耳相传的神话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进入人类科学如此繁荣昌盛的21世纪,竟会重现一个新的神话时代!如依此类推,某一个地方的某人说我的祖上与罗贯中是好友,或者说若干个地方的姓罗的称我的祖上是罗贯中,难道我们都要从若干个地域一一认定罗贯中的籍贯吗?姓罗遍布全国各地,罗贯中的籍贯究竟有多少个才能算完?
退一步讲,即使以上“口碑”资料值得完全信赖,至多也只能证明罗贯中曾在东平停留居住过,它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应该说没有本质的联系。
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之无可辩驳
作者: 时间:2024-03-25 次数:525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