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水城 点燃激情 清源水城古建篇——武庙 作者:火神庙 时间:2024-03-18 次数:40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清源水城内有一条街叫赵王街,百姓又叫赵家街,虽然这条街不长,只有170米,但对清源城内百姓的宗教和文化生活却具有重要意义,文庙、武庙(火神庙)、文昌庙、乐台等多个古建筑都在这条街上,武庙在街西端,是清源水城六处文物古建修复修缮工程之一,武庙又称“火神庙”,一庙两称让这座庙宇更具故事感。
  武庙(火神庙)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887年),是在徐沟知县的主持下,由清源乡绅集资所修。【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源县降为乡,隶属徐沟县管辖。民国二年(1912年),恢复清源县建制。】
  武庙(火神庙)旁边不足百步的地方便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源文庙,文武紧邻或许是清源百姓对“出将入相”理想的寄托吧!武庙(火神庙)坐西朝东,二进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属中等庙宇。据史料记载,武庙(火神庙)规制齐全,建有钟楼、鼓楼、山门、过殿、大殿、厢房等,庙内庙外色彩绚丽,出檐走廊雕梁画栋,沥粉贴金,在当时的清源城内可算得上一颗明珠。如今虽已过去百年,但那单檐歇山顶的大门,繁复的斗拱,华丽的角科,仍然绽放着传统文化艺术的光彩,足见清源百姓对修建武庙(火神庙)的重视。
  武庙(火神庙)前院祭祀武圣关羽,后院祭祀民族英雄岳飞,庙内常年香火不断,体现了百姓追求“能文”“能武”的全面型人格。武庙为什么又称火神庙呢,是因为庙里还有一座火神像,庙中的火神是武庙的“客人”。清源火神庙原座落在赵王街南隅,曾遭火患被毁,武庙新建时,乡人们为了保留原来庙里的火神塑像,遂将火神塑像移至新建的武庙配殿内,继续供奉,以寄寓人们对祛病驱魔,保佑平安的愿望。由于乡人习俗旧称,也就渐渐地将武庙统称火神庙至今。
  武庙(火神庙)从建成走到今天,虽只有短短的130多年,但成为许多机关的驻地这一段特殊的“履历”,让它更具故事感。
  1948年7月8日,清源县解放,随后不久,清源县第一区政府由白石沟李家楼移至武庙(火神庙)院内驻扎办公,20世纪50年代初又成清徐县武装部、兵役局的常驻地,20世纪60年代武庙(火神庙)又改作居民住宿。与它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它的同伴—离武庙(火神庙)不远处的火神乐台,火神庙虽被毁,但乐台如旧,这里曾经是唱戏、集会的地方。解放后,乐台除了唱戏外,还上演过《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梁满仓办喜事》《打倒美帝野心狼》等这些具有人民性和时代性的剧目,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政策宣传宣讲之地,禁烟禁毒、三反五反等都曾在这里举行过。
  2021年,伴随着清源水城的建设,古建修复工作被提上日程,县委县政府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水城核心区域的文物古建保护修缮,将武庙(火神庙)作为水城六处文物古建修复修缮工程之一。武庙(火神庙)修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大殿、北耳殿、南耳殿等建筑。消失的钟楼、鼓楼再次重现,破损的门窗、墙壁、屋粱等,经过师傅的妙手已扫尽颓颜,只待彩绘完成后将在古老与现代交融中再焕荣光。
  在清源水城,像武庙这样的古建筑都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宝库,一砖一瓦都记录着过往;而正在开发中的清源水城,鳞次栉比的建筑,五星级的酒店,丰富的商业业态充满了现代感。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传承和创新并进,就像武庙(火神庙)门前那道崭新的门槛,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跨入门槛,穿过回廊,我们聆听历史的回响;跨出门槛,畅玩水城,我们点燃火热的激情,尽情地释放能量。张凯凌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