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走就走,到延安去,大晚上的便出发了。导航提示音不断响起,空气在退后,穿山越水,后半夜抵达延安。
说起延安,熟悉的感觉随着南泥湾、宝塔山、八路军、毛主席徐徐而来,崇拜之情如滔滔延河,冲击着我的每根神经脉络,惊讶于中国革命的红色之魂,久久生长。
今天我也到了延安,可以追寻那峥嵘岁月的往昔。
整个延安清凉山、凤凰山、宝塔山三山环绕,延河、汾川河两水交汇在塔下。于是古人就在此修建宝塔,我们的第一站便去一睹宝塔镇河妖的真容。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始建于唐代,宋代重修,距今1200多年,九层八边形楼阁式砖塔,北面门上书“俯视红尘”,南面书“高超碧落”,塔保存完好。范仲淹任延安知州时,曾在这里抵御西夏,写下了“嘉岭山”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这260米高的摩崖石刻上布满历朝文人墨客的手迹。
不巧的是,我到的时候塔门紧锁,也锁住了我进塔的脚步。
半山腰看见的窑洞,原来是日本工农学校,建于1941年,是当时改造日本战俘而建。
正月初九的天气寒意不减,既然来了,岂有不踏上最高处的道理?
摘星楼在宝塔山的最高处,原名望寇台,范仲淹修建,当时的敌寇是北方游牧民族,他门来去如风,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山巅修筑了这个亭台。
站在她的脚下,头发扬起,风中,心静。
不知道范仲淹的文笔纯粹些,还是谋略更胜一筹。沿着摘星楼座基转了一圈,喜欢的事物,总要写写,留个纪念的。
从摘星楼右边下山,坡度催促得停不下脚步,一口气催到了烽火台,它与宝塔遥遥相望,感觉两者之间距离不近,山下看的时候又觉距离不远。站在烽火台上,自有数万甲兵马蹄哒哒,狼烟风沙四起。
宝塔山之威还没抖出来,儿子已带着我们进了杨家岭。毛主席、周总理、共和国十大元帅,都是我爱人最崇拜的偶像,现在的明星他可真是一个都没关心也不认识。爱人常用他最笨拙的语言表达着他的真诚与敬仰,真可谓近朱者赤,我们全家自然而然大人小孩全一样,这种红色情结根深蒂固。
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凤凰山麓。在此期间,为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1938年11月20日,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迁往城外的杨家岭和王家坪。杨家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2千米处,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也是中共中央领导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杨家岭原名五家坡,后改名杨家陵,1938年,党中央迁入,改陵为岭。1938年11月—194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领导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杨家岭居住和办公。1947年胡宗南轰炸延安城,这里的许多建筑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复,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
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我怀着敬仰的心情一一仔细瞻仰。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窑洞,第一次离毛主席、周总理这么近,他们简单的生活及办公用品一览无余,其简朴风范真让人折服。
春雨绵柔,却留有冬末的冰冷,与我们一前一后踱步到枣园。
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很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雕刻得惟妙惟肖、意气风发,蕴含着满怀激情建立新中国的担当与喜悦。
历史成就了枣园,枣园见证了历史。我眷恋这片土地,但我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此刻的心情。
初九晚上摸黑到南泥湾,山路弯弯,黑咕隆咚,我愣是紧张到几乎不敢眨一眨眼睛。绕来绕去,找到个刚装修的民宿,没有暖气,倒是有空调,既来之,则安之。醒来是开窗见山,光秃秃的山左拥右抱,参差不齐,山前有一片一片的黄土,述说着冬天的荒凉,主人家的玉米笼刚刚装了一半,从进住到离开,只见过房主一个人。到了南泥湾景区附近,找了个普通的小面馆吃了碗特色香菇面,小饭店没有暖气,进门有一只火炉,旁边堆着一小堆玉茭疙瘩,饭店老板说,有天然气,太贵,舍不得用。
1942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在三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物资经费全部达到自给,上交公粮1万石,做到了丰衣足食。
此刻在这里虽然看不到牛羊看不到庄稼,但我却找到了金麦穗,找到了超级党徽,找到了红色的三个字“南泥湾”依傍在金麦穗旁边。我一个人找到南泥湾毛主席的旧居,站在简陋的窑洞前,面对千亩稻田的方向,心情难以言状,我在想,每个人都应该来一次南泥湾,特别是五十岁以下的人更应该来。现在吃喝不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挑三拣四的现代人,我们都应该来南泥湾走一遭,来找一种精神,充填空虚的灵魂。
“……今天我也到延安去,
追寻那记忆峥嵘的往昔;
一串串脚印一座座丰碑,
一声声信天游唱得山河醉。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
土窑洞温暖了前行的步履;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
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
歌曲最大的好处是让砍柴卖菜烧水做饭的老大娘老大爷都抬起头来,记住一个地方,传承一种精神,扩散到每一个犄角旮旯。歌词是从简的,但是,很美。有些字是带着精神的,带着向往的。有声音撞击着我,我坚信,几百年几千年后,松之为松,岩之为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