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普陀山 作者: 时间:2024-03-06 次数:101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玉林
  游览了绍兴的景点,开始了我们随团浙江游的第二站——舟山市普陀山。舟山市是浙江省沿海由1390个岛屿组成的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下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常住人口115.8万人。2022年9月23日早上6点40分,我们乘坐中巴车从宁波出发,直奔普陀山。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自古就被誉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沿着2009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的舟山跨海大桥行驶。途经金塘岛、册子岛、富翅岛、里钓4个岛,全长48公里,双向4车道,大桥雄伟壮观。中巴车一会儿行驶在海面,一会儿穿行在岛屿陆地,车窗外不时有大海、山丘、城镇掠过。上午8点半,我们到达朱家尖码头。舟山岛四面环海,到普陀山必须从这里乘船。小陆导游办好了有关手续,大家上了“新海华”62号游轮。这是一艘短途摆渡船,船行15分钟,便到达普陀山游船码头,再乘景区的环保车,前往普济寺。
  到普济寺路过一座石牌坊,四柱三门,横眉雕刻着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竖有一块石牌,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这是皇帝的圣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表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普济寺又叫前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的中心,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动在此举行。它始建于宋朝,为普陀山供奉观音的主刹,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门前有一副对联“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寺庙的正门关着,游人只能从东侧门进入。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大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两旁有祖师殿、伽蓝殿、罗汉堂、钟鼓楼等。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堂宏大巍峨,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天真活泼。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32应身。寺内善男信女们跪在佛像前,烧香磕头,许愿的人很多。
  普济寺前有一个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3座,中间的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御碑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皇帝所书,汉白玉碑一块,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着普陀山的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个,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5个大字,字高5尺,苍劲有力。普济寺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参观完普济寺,陆导带我们来到附近的“多宝塔”。该塔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是由普陀山的僧人,从江南带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华经》中的“多宝佛塔”之义定名。塔的外观朴拙,稳重端庄,每层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龛,里边供奉着全跏趺坐式佛像。多宝塔系元代风格,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这样的塔在中国只有两座,另一座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普陀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普陀山三宝之一。另外两宝分别是:生长在佛顶山上的鹅耳枥树,全国仅此一株;杨枝奄的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的观音碑。因距离较远,时间紧,未去。
  在景区吃过午饭后,乘车来到占地5500平方米的礼佛广场。露天大佛“南海观音”铜像耸立在广场中央。铜像前有一对花岗岩巨狮,四尊花岗岩雕刻的“金刚力士”威武庄严,镇守着佛门。大佛高18米,脚底莲花台高2米,直径8米,总重量为72吨。仅佛面就重1.42吨,含纯金6.5公斤。整座铜像是由96块亚金铜壁板拼装而成。观音像微微朝前倾斜15度,衣袂飘扬,左手持法轮,右手五指竖起。观音的脸部呈满月型,眉如柳叶,双目低垂。据说,在1997年9月29日,观音像开光的那天,原本乌云密布。而当妙善大和尚宣布开光时,铜像上方天空,顿时乌云散开,阳光普照,令海内外信徒倾服。
  观音铜像的右侧有大型石雕《玄奘取经》,左侧则是《鉴真东渡》,两幅石雕展现了佛教历史上有名的两位人物史实。观音铜像底座就是“功德厅”,外围用紫铜做成壁画,东南西三面雕塑的是观音十方世界说法图,北面雕塑的是恢复普陀山建筑的首任方丈妙善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了字,这里进香拜佛的游人很多。景区的建成,为普陀山又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
  在普陀山东南的梅檀岭下,山中的岩石呈紫红色,后人也在此山坡上多栽紫竹,形成了紫色竹林。竹林庵正对着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与洛迦山隔海相望。站在此处远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详地仰躺在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洛迦山有“海上大卧佛”之称。竹林庵背山面海,古朴典雅,其庵额“补袒紫竹林”5个大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亲笔所题。寺院规模不大,殿内主供汉白玉紫竹观音像。
  走出竹林庵,沿着对面的小路前行,就来到不肯去观音院和潮音洞。海边竖立一块明代“禁止舍身燃指处”石碑,许多游人在此拍照。碑旁一堵黄色矮墙围着3间朴质的佛堂,这就是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观音院”。相传,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因为风浪所阻、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佛教开山起始。原来的古庙早已消失了,如今的建筑是1980年重建的。潮音洞位于不肯去观音院的右侧,登洞顶观看,洞体延入海中,崖壁高50余米,宽3至5米,岩壁上“潮音洞”3个大字,为康熙帝所书。洞内裂石嶙峋,日夜吞吐海潮,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洞顶有两处“天窗”,用网绳罩着,我们低头直观洞底,惊涛拍岸,浪花翻滚,蔚为壮观!
  最后,我们来到百步沙。这是一个美丽的月牙形海湾,沙平水静,是一处天然的浴场。沙滩上有巨石伸入海中,临水处的岩石上刻有“师石”,旁边刻的“回头是岸”,寓意要以石为师,学习它的刚毅坚韧精神。浴场两端筑有造型古朴的休憩小亭,飞檐高翘,遥相呼应,把海滨浴场烘托得格外清丽。我们走累了,来到亭中休息。站在亭中极目远眺,天吻山,山依水,大海深处帆影点点,海天一色,海鸥竞翔。阵阵潮音中,浪拍金沙,席卷连绵,好不让人心旷神怡!小憩之后,我们踏上沙滩,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沙子细细的,软软的。陆导告诉我们,明代屠隆曾写下赞美百步沙的名句:“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九品池中铺作地,只疑赤足踏莲台。”
  离开普陀山,回首再望,但见这“海天佛国”恰似一顶荷叶,亭亭玉立在海天之间,也留在我的心中。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