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正月十二,一场大雪覆盖了大地。这场雪来得高调而张扬,不遗余力地汇聚天地山川之气,携带火山喷发的力量,好似暴雨从天倾倒下来,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正月十五,清徐社火巡游展演,雪也来凑热闹,下得如此荡气磅礴,如此热情激荡。
是雪点燃了清徐人民闹红火的热情,还是清徐人民的热情点燃了雪中的社火。
紫林路、文源路、美锦大街、西关大街……城中大街小巷都铺满了厚厚的雪。人们走一步陷一步,雪将鞋整个儿埋了起来,还硬生生堆到裤边儿上。一阵阵寒风吹过,路人掩面而行,身后留下一串串深深的雪窝子。雪小了,风停了,清洁工、志愿者、机关人员、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上路扫雪,拿起铲子、甩开膀子、有人开铲车上路了,似乎还喊着号子,在扫雪令下,人们与雪共舞,日夜兼程地经过两天的浴“雪”奋战,雪清了,路通了,社火巡演开始了。
雪山为景,锣鼓齐鸣,万人涌动,寒潮挡不住清徐人民群众闹红火的热潮,鼓点子像石锤一样重重地砸下来,惊天动地,响彻云霄,拉开了社火的序幕。观众穿着厚衣,戴着厚帽挡着冻人的寒气,露着追赶节目的急切的眼神,走一走,停一停,踮脚探望,拾级俯视,盼望着、盼望着那个心仪已久的能引爆自己内心的节目。
安塞腰鼓的粗犷与豪迈,集义高跷的卓越与平衡,徐沟背铁棍的流动与飘逸,绛州鼓乐的闻声十里……一个个节目深入人心。
清徐锣鼓灵动而铿锵,一槌一舞、一跃一动、一聚一合、一高一低里流淌着几代锣鼓人的心血,一颦一笑间流露着几代锣鼓人蓬勃向上、不畏艰难、团结合作的精气神。西谷雄风锣鼓、水屯营威风锣鼓、东于幸福锣鼓,加之安塞腰鼓、绛州鼓乐的刚劲铿锵、雄浑浩荡,鼓在整个儿社火中算是灵魂舞者。在鼓队的互动中,清徐人必定会汲取锣鼓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走向创新之路,敲响清徐锣鼓文化的高潮乐章。
文化在于开放与包容。清徐邀约国际友人从不远万里奔赴华夏,他们带着国外的风土人情、带着友人的美好祝愿、带着他们对华夏大地清徐社火文化的好奇而来。语言不同,音乐快乐相同,衣着舞姿不同,笑语心愿相同,意大利的排笛演奏、哈萨克斯坦的乐器演奏、法国的舞蹈,为清徐社火增添了异域风情,打开了开放与包容的新格局。
社火在于亲民和乐。巡演的节目里有老人、有小孩、有山乡村野农人、有不同岗位的工人,他们穿上舞装,戴上头冠,拿起扇子,抬起杠子,敲起锣,打起鼓,跳他个自由自在,舞他个无拘无束。不说动作到不到位,不说舞姿优美不优美,单说这股子兴奋劲儿,单说这股子充满希望向往幸福的劲儿,就已经让观众流连忘返了。
社火在于传承与创新。集义高跷一上场,万众瞩目,赞不绝口,独特难险的翻跟头展现出后生们的卓越技艺;徐沟背铁棍这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服装艳丽、动作飘逸、故事动人、百看不厌。这两项非遗,是刻在清徐人骨子里的文化传承,在清徐民间传统艺术史册里熠熠生辉。
我一直在想,你说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什么?我想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吧,能凸显一方水土养育出的这方百姓,从骨子里流淌出的人性的善良与勤奋、坚毅与自信,与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所表达的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表达方式里流露出的个性特点与这方热土涵养出的精气神。
这股子精气神应该是肢体语言与大自然的融合,是与天地酣畅淋漓的对话;是艺术装饰与内心渴求的融合,与自己所经苦难的调和;这股子精气神应该是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铿锵步伐,是经百折而不挠的坚韧,是时代激流弄潮的勇气。
一个地方能吸引人的眼球,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人性的温度,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有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传承。
今天,时光的坐标定格在清徐城,清徐社火正集聚着一场盛世翻腾的力量,正酝酿着一场清徐蓬勃发展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