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 来 ——我的老师董子竹 作者: 时间:2024-02-26 次数:79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武永前
  那是1979年初春的二月,就读于清徐中学高二文科班的我们,正处于临近高考阶段,班主任老师荣调省城高校了,班主任一职只能暂时由数学老师兼任。突然有一天早自习课,数学老师领着一位衣着别致的中年男子进来,并介绍到,这位董老师今后就是你们的班主任老师了。董老师几句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同学们给予了礼貌性的掌声……
  从此,清静的校园里,你总会看到一位头戴圆顶毡帽,身着一件中式盘扣上衣,脚穿一双圆口布鞋的人。他标志性的走路动作是,将两只手倒剪在衣袖里,低头悠扬行进,好似独自在散步,这位特殊的行者,就是我们新来的班主任老师—董子竹。由于他的出现,校园里像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同学们欣赏的目光中,带着些许的疑惑,私下里有同学在偷偷地议论,这位文科班新来的班主任老师,不仅装束别致,听说讲课水平高还有趣,据说是来自北京刚刚平反的教授,看样子也不是个等闲之辈。在随后的三尺讲台上,我们渐渐领略到了董老师教学的独特魅力。但老师的来历在我们心中依旧是个迷……
  对老师更深的了解,源于一个停电后的晚自习课上。烛光下,老师朗诵了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古诗《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意与悠悠晃动的烛光非常契合,当老师朗诵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时,其语气荡气回肠,气势磅礴,老师强大的气场,拔高了烛光的跃点,同学们个个凝神静气,而后在老师低沉萦回的“可怜白发生”的叹息声中,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渐渐地,董老师文科全才的学识以及精湛的教学水平,在全校以及清徐教育界得到认可和赞誉。
  在当时,董老师的文学作品就不断在省级各大报纸刊出,记忆较深的一篇是刊登在《山西日报》上,署名“子竹君木”的文章,我一直以为“子竹君木”是董老师的笔名,后来才知道,当时的那篇文章是由董老师和本校语文老师焦树志合写的,君木是焦老师的笔名。一件让我记忆更深的事情是,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把我写的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当范文给同学们读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武永前是一个很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只要你好好学,五年以后定会成为一名作家。一句鼓励的话,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好文学的种子。接着老师用略带遗憾的口吻,对全体同学说:“我接手你们太晚了,如果早上二年,哪怕是一年的时间,你们这帮聪明伶俐的学生当中,一定会有一大部分人考上大学的。哎!我们只能说有点相见恨晚了,但你们也决不能放弃这最后的关键时刻……”我们毕业后,董老师在清中又任了一届班主任,于1981年落实政策后,怀揣着更大的理想与抱负,回到了他人生梦的启航地——六朝古都西安。
  师生一别就是几十载,互无音讯。我在为生计奔波的闲暇之余,脑海里亦或是梦中经常会浮现出校园生活的情景,那个讲台上的主角,一定是董子竹老师。有一天我突然想,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何不在网上试着寻找一下老师呢?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敲出“董子竹”三个字时,跃入我眼帘的是:董子竹,著名国学大师,江西佛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九江江矶寺住持,现任正邦集团顾问,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儒、释、道三家均有独到心得。人生经历传奇,当过官、卖过菜、坐过牢、当过和尚又还了俗,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废都》作品中,二号主人公孟云房的原型。当我看到这些时,心情非常激动,感叹我的老师,如此了得!想联系上老师的心情也更加迫切。终于有一天,我在博客上和老师取得联系,老师简略介绍了他的情况,并询问了我以及多位同学的情况……
  我从书架上,找出了尘封多年的小说《废都》,再次细细品读,从作品二号人物“孟云房”身上,探寻老师神秘的影子。真可谓是“它日读书只为奇,而今读来却因师”。后来,我和老师的联系渐渐从博客转向了微信……
  2015年六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董老师电话,他将于次日下午到达清徐。我兴奋地把消息告诉了几位同学,而后去新紫金酒店预定了房间。次日下午,我们在酒店大厅外等来了期盼多年的老师及同行人员。虽然30年未见,老师还是一一道出了我们的姓名。年届七旬的老师,精神矍铄,身披风衣,学者范儿十足,和曾经校园里的身影相比,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感觉,但他那股潜在的文人气质没有变。跟随老师身后的,是年轻斯文的秘书、助手,某数码上市公司老总,及二位佛教弟子。老师说:“我这次从石家庄绕道而来,而后前往北京去,这也算是路过吧”。平淡的语气里,蕴含着别样的情感。他虽30年没有回来,但这趟归来之旅,一定早在他行程的规划之中。老师再三嘱咐:我这次回来想见和应该见的人很多,但因行程安排紧凑,后天北京的学术研讨会我是主讲嘉宾,这次就不要惊扰太多人,等有机会再见,老师提出要见的几位老师和部分学生。
  第二天中午,大家相聚在清徐“东湖饭店”,到场的有焦树志、苗国、郭伦、万云仙四位老师,以及十几位董老师的学生。老师的学生中,都是活跃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对于老师来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董老师满心欢喜看着他的学生及四位老友,大家相互举杯致意,回忆着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席间,董老师缓缓站起身来,手捧酒杯,满怀深情地说:“清徐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这一别就是三十一年,真可谓是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语未止而泪先落。而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把三十年的乡愁,都化在一杯浓浓的红酒里。坐在一旁的焦树志老师,看此情景,也有感而发,端起酒杯赋诗助兴:“子竹君木喜相逢,东湖扬波唱大风”。大家都陶醉在这浓浓的欢乐盛宴中了……
  老师下午的行程安排是先去位于县城南关大街,他曾经租住过的地方。县城不大,车转弯间就到达,老师的双眼盯着一间已经闲置多年的老屋,自上而下地打量着。从老师脸上凝重的表情中,可以窥探到,老师心里在慢慢回溯着往事,其中真味只有老师自己清楚……
  从老院出来,下一个目的地是老师曾经工作过的清徐中学旧址(时为县城中学)。多年前该校已经改建,好在原来的校门、大礼堂、一排旧瓦房办公室都还保持着原样。老师站在大礼堂门前的台阶上,深情地说:我来到清中,第一次讲课,就是在这大礼堂里。来到一排旧瓦房前,老师一下就认出了他曾经的那间办公室,他趴在满是灰尘的门窗上使劲往里瞅,寻找他当年坐过的位置,寻觅那个30年前的自己。此时有同学提议到:找人打开门,让老师进去看看吧?董老师随即摆摆手说:不要麻烦人家,咱看看就行了……
  接下来,老师的行程安排是前往被尊称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的佛教圣地“玄中寺”。我们自北向南驱车大约40分钟,便来到了吕梁山脉的交城县石壁山脚下。在这里,我们边跟着老师拜佛,边聆听老师用他那渊博的佛学知识对每尊佛进行详细的讲述,在一旁做法事的寺庙住持,向老师投来钦佩的目光,并邀请老师去他的厢房小坐,而后取出笔墨让老师题字留言,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转回到寺庙的前院,一簇碧绿的翠竹在微风中摇曳,我看着如是众生,已经修空了心的竹子,心想,老师取名子竹,不仅品性与竹子有相似之处,而且生来与佛有缘。从寺庙出来,沿原路返回,山峦渐渐在我们身后退隐。走出山来,公路上运输车辆川流不息,我们仿佛从一个空灵的世界回到繁杂喧嚣的人世。车行至清徐高速路口,和老师话别,目送老师乘坐的车渐渐远去,心里却期待着老师的再次——归来。
  从那时起,心里就总想着写点什么,可笨拙的笔,几经拿起又放下。这些年来,不断有老师的消息传来,我对老师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老师在1960年18岁时,作为西安市委宣传部重点培养对象,师从著名作家柳青下乡学习。一年后,老师因对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发表异议,且声援彭德怀,以政治犯身份入狱北京秦城监狱13年。和老师同时关押的大都是政治犯,右派分子。一帮教授、学者,成了他狱中的导师,学习成了他打发无聊时光的一种乐趣。老师说:一本哲学书在他手里揉搓得面目全非,记得滚瓜烂熟,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境界。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群里,有位同学发了个介绍北京秦城监狱的小视频,老师看到后风趣地说,我就是在那里毕业的!老师13年的监狱生活犹如凤凰涅槃。
  董老师于1979年释放后,在清徐中学工作二年,于1981年正式平反后,赴西安任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西安市作协副主席,成为活跃在西安文化界的一位奇才,这也许是董老师入主贾平凹《废都》二号人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吧?董老师为了更深地探究佛学奥妙,于1993年在庐山东林寺出家,后任江西“九江市江矶寺住持,”潜心研究佛学,国学,他曾任“江西省佛学院”客座教授。老师于1998年还俗后,先后出版了《与南怀瑾商榷—<金刚经>到底说什么》《<论语>正裁》《老子我说》《<旧约><新约>圣经东方解》等著作,因其解读角度独特,颇受争议。老师从2003年起任江西正邦集团高级顾问至今。老师敢与各路大师叫板,参悟力极高,是一个真正的悟道者。老师每年都有新的论著出版发行,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宫祭》(又名唐宫女儿娇),著作权被买断后,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电视剧已处于筹备拍摄阶段。老师曾做为“心学”主讲嘉宾,多次受邀于人民大会堂及各高等院校讲学。老师的国学经典著作,被作为赠送“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毕业班学生的礼物。而今,董老师虽已年届八十,仍以耄耋之躯为道而奔走,把传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位知名人士曾这样评价老师:“不知董子竹,何读古圣仙”……
  就在此文即将完稿时,我又收到了老师安排寄来的新著《从“孔孟老庄”到<心经>》。我为能有幸拥有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而感到自豪。今天我再次鼓足勇气,拿起我笨拙的笔,向大家讲述,一个学生眼中,博学而不凡的好老师,一位儒、释、道大家,奇人——董子竹!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