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 ——政协清徐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摘登 擦亮水城名片底色 提升文旅融合成色 作者: 时间:2024-02-22 次数:28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县政协委员李利斌高田雨
  清源水城项目自2020年5月启动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工程加快推进、态势良好、成效显著。当前,清源水城已从建设为中心全面转入到招商、开城、运营阶段。建议三管齐下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水城“五一”盛大开城、出圈出彩。
  一、营销前置,打造具有时代感、年轻态的“青年友城”。
  洞察用户,情绪营销“拿捏”年轻人。比如,打卡盖章、文创设计、民俗体验等。捕捉热点,学会借势营销。比如,增加“小老醯”与实时热点城市互动,为水城带来高流量。听取呼声,形成自发性矩阵营销。通过“花式宠爱”手段加大网友对创作内容的喜爱传播,同时调动居民、大学生积极为家乡出谋划策,投稿宣传。
  二、文化引领,打造具有历史感、趣味性的“文化名城”。
  突出多元化,增加融合产品供给。比如春天里商业街可以融合多种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展示水城特色,吸引年轻群体,着力拉动夜经济;突出特色化,自带流量裂变出圈。比如长罗侯丝路文化商业街项目,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或情景演绎等形式着重体现一带一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打响特色文化IP;突出品牌化,头部企业强力支撑。
  三、服务打底,打造具有高流量、长红态的“中心之城”。
  服务方面要致力于“交旅”融合提速,“食旅”融合提质,“住旅”融合增效。
  强基础重融合抓配套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县政协委员陈浩
  2023年,我县推出“清风徐徐·情意绵绵”全年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太原主场(清徐)活动、第二十六届清徐葡萄文化旅游节、清徐乡村文化旅游节、清徐传统庙会、清徐县惠东稻园开园等,将省内外游客引流至清徐,有力推动了我县乡村旅游市场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发展模式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农文旅产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与此同时,我县的农文旅产业依然存在不足,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做强农文旅产业基础。一是巩固发展优质葡萄、老陈醋等传统产业,二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三是做好农文旅三产整合,四是大力培育农文旅新兴产业。
  二、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培育农文旅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精心打造具有清徐特色的农文旅文化产品。
  三、不断完善配套功能。第一要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使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中,充分体现趣味性、观赏性、生态性。第二要培育特色农文旅产品研发、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户外拓展、亲子教育等研学新业态,打造精品农文旅旅游项目和实体。同时,农企可依托自身特色农产品优势,不断增强旅游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第三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推介方式。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构建立体化、智慧化宣传营销矩阵,充分展示清徐特色、元素和风貌。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县政协委员翟林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党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村(社区)网格员,在各项急难险重、重点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小网格”托底“大服务”举措深入人心。将基层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动态保持“440名网格员+44名县级部门指导员+193名乡级帮扶队员+1000名村级自治团人员+11名信息管理员”的五位一体网格队伍。三是乡村变美有目共睹。扎实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全县33个村庄纳入美丽乡村建设,9574个院落实现污水入户连通,“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有效建立,“特色亮点街巷”“五美庭院”不断增多。下一步,就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特建议如下:
  一、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制度化建设。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研究探索更适合农村社区的治理方式。二是进一步抓好村(居)务公开。三是进一步抓好群众思想建设。
  二、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增加基层基础化治理投入。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一是强化业务培训,二是优化人才选拔机制,三是增设更多服务岗位。
  三、抓好“乡村振兴”的契机,让群众“富起来”。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二是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三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清风徐徐·情意绵绵”全域旅游品牌。
  打造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彰显人民政协新作为
  县政协委员张晓
  按照省市政协“有事来商量”平台建设的要求,县政协从2021年开始,全面启动“清风徐来共协商”平台建设,构建了“四级五进六机制”工作法。两年来,共组织召开了充电桩协商、与祁县互通公交跨区协商、乡村旅游专题协商等120余场协商议事会,参与协商部门100余家、1500余人次,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80余件。为进一步推动更多群众走进人民政协、感悟协商民主,建议打造“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融入“清风徐来共协商”平台功能,具体内容如下:
  一、“全链条”打造服务委员履职“综合体”。
  聚焦五大功能定位,全力打造新时代协商实践中心。通过设立“陈列展示区”“委员书屋”“政协讲堂”“履职活动室”“百姓驿站”“互动体验区”,进一步达到活动有阵地、协商有平台、学习有内容、履职有方向的效果。
  二、“全覆盖”制定委员有效履职“新机制”。
  构建以政协全会集中协商为龙头,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专题协商会为重点,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有事来商量”协商议事等为支撑的常态化协商议政格局。让政协委员常态化走下去,把各界群众经常性请进来,打造党政需要、群众欢迎的协商品牌。
  三、“建矩阵”探索实践中心运营“新模式”。
  实践中心站点与“清风徐来共协商”平台协同合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走深走实。成立“总部+小分队+阵地”模式,打造政协工作矩阵。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建设
  县政协常委高田翊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五五战略”,工业优势持续凸显。积极引导美锦钢铁对标太钢,持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深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建设三高能源“高端汽车零部件”等21个重点工业项目,持续扶持鸿昌磁材、迪辉磁材等产品,大力支持康镁、精诚等镁合金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有力促进了全县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县装备制造业也存在产值偏低、品牌效应不强、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等短板,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步伐。以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引导企业从自动化走向数字化、智能化。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
  三、完善招才引智举措,培育高端人才梯队。从政府层面,要重视“技术创新、智改数转”专业人才的引进。从企业层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培训、选拔机制。
  四、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对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增强我县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清徐是太原市农业大县,享有“醋都”“葡乡”“菜篮子”之美誉。过去的一年,我县粮食产量8.28万吨,实现逐年增长。发展设施蔬菜3465亩,“菜篮子”拎得更稳。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持续擦亮“清徐葡萄”靓丽名片。土地流转面积14.84万亩,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就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现代化农业“清徐样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发展,调优产业体系。按照“适宜性、独特性、市场性”原则,梯次推进“大园区+小园区+小庭园”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链主”企业,积极培育造就一支新“三农”人才队伍。
  二、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效益。培育打造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全域全产业规划和布局。充分深挖地理禀赋优势,优化农业与旅游、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多功能产业综合体。结合清源水城即将开城,建设农业“迎客厅”,努力做到亮相出彩、火爆出圈。
  三、加快农业产业品质建设,创新经营方式。发展“数字+”现代农业新业态,实现种植标准化、加工产业化、市场体系化,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着力推动“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做好品牌文化创意,倒逼种植、加工、销售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锚定农业强县目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县政协常委张文静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全面改薄项目,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111所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新改扩建城乡村幼儿园31所,新增学位5160个。2023年投资9700万元,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其中,清源幼儿园北城园区扩建项目、上闫幼儿园新建项目已建成投用;东马峪幼儿园建设项目、清幼苹果园区新建项目、集义幼儿园新建项目基本完工。教育局域网、智慧教育云平台已建设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清徐智慧教育云平台”,借助“三个课堂”“名师工作室”等工具与场景,打破城乡及空间壁垒,支撑线上教研、在线巡课、集体备课、线上评课等教研工作。为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一是政府要明确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总体目标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二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三是统筹教师编制数量,补齐配足乡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
  二、着力吸引人才返乡建设,全力维护乡村生源稳定。
  三、汇聚家、校、社协同合力,增添乡风文明底色。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把关心学生成长纳入乡村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乡村学生提供必要的成长辅导和道德教育服务。
  大力振兴乡村教育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县政协委员闫红红
  近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城、奋进新征程”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十百千万”工程,一幅壮美的精致清徐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与此同时,在全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输血容易,造血难;治标容易,治本难;建设容易,管护难;授鱼容易,授渔难等。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农业提质强动能。建议由政府主导,通过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整合盘活各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用活支农惠农政策。
  二、坚持系统观念,环境整治显特色。依托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精细化匠心打造,突出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点位。跨村、跨乡镇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和美乡村“内外兼修”。
  三、坚持久久为功,齐抓共管出实效。以全面均衡实施和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为目标,用足用好“门前三包”、垃圾清运等制度。扩大政府对长效管理维护的财政投入面,实施项目建设与设施管护同步谋划实施,同时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维护。
  四、坚持人民至上,人尽其才献良策。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吸收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专业型、知识型干部进入乡镇。整合土专家、土秀才,就地培养和挖掘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倾情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县政协委员杨永丽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