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心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北面,横卧瓯江之中。呈东西长,南北短的形状。南北朝时,已闻名天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与厦门的鼓浪屿、福建的东门屿、台湾的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江心屿自然风光秀丽,古树名木苍翠蓊郁,亭台点缀,桥榭交映,历来被誉为“瓯江蓬莱”。这里历史古迹多,人文景观丰富,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相继踏足江心屿,赋诗咏叹,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为江心屿写下了近800篇诗文,它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风采和自然风情,被称为中国诗之岛,东方佛之屿,世界古航标,成为温州的城市地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江心屿历史悠久,古时为两个小屿。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青了禅师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抛石填川,两屿合一,并在上面建中川寺,即今之江心寺。查工具书得知,岛与屿都是被水环绕的陆地,屿比岛小,但又比礁大。南宋时永嘉太守、中国山水诗人的鼻祖谢灵运,曾登上这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名句,更使江心屿名噪一时。屿中名胜古迹众多,如东西二塔、宋文信国公祠、浩然楼、谢公亭、澄鲜阁、温州市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英国驻温领事馆等。近年来,又增建了共青湖、盆景园、情人岛、儿童乐园、宋园、西园等,总面积达到1070亩。
午饭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乘车来到码头,经扫码查验后,我们上了一艘短途摆渡船。只见天高云淡,青山秀丽,滔滔江水,一路欢歌,直奔东海。船行5分钟,便到达江心屿码头。登岛上岸,顿觉焕然一新,如入仙境。极目望去,双塔傲立,庙宇辉煌,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江心屿最显眼的就是双塔,矗立东西两峰之巅,远远就能看到,是温州的标志。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曾毁于兵火,后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六面七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实为奇观!
西塔比东塔幸运,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因塔身倾斜,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至今仍保持宋代风格。塔高32米,底径7米,六面七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托着青砖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42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东西双峰,崖岩挺秀,自然天成,林木葱茏。巍巍双塔,屹立孤屿,遥相呼应,绘出江心屿优美的轮廓。攀登陡峭石阶小径,可上山顶观塔,因时间关系,我们未曾上去。1997年,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航标遗产。
现在的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殿内楹联匾额,琳琅满目。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山门两边有门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出自宋状元王十朋之手,情趣盎然,游人无不读之,悟其意境。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游人络绎不绝,进庙烧香拜佛。
东塔下是“英国驻温领事馆”旧址,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中国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4处通商口岸,此处作为英国领事馆驻扎处所。这是一栋具有欧式风格的联体别墅,分为主楼和辅楼。主楼共3层,辅楼2层,两楼中间有石梯相连。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周围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凝视着这栋人去楼空的西式建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瞬间又回荡在我的耳边。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该馆一度作为工人疗养院,现辟为温州近代开埠史馆。东塔下西侧有宋井“海眼泉”,是青了禅师开掘而得,水质清冽,是温州三大名泉之一。
宋文信国公祠位于江心寺东面,是我国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纪念祠。占地821平方米,为三间二进四合院。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脱险后辗转至温州,在江心屿中川寺留居一月,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还有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诱降,不为所动,作《过零丁洋》《正气歌》明志。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均不能夺其志,从容就义。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民族气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文天祥祠东侧为浩然楼,木结构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带周廊。造型别致,择地适中,是听潮观景的最佳地之一。它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登楼远眺,瓯江上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的楼房,苍翠的青山,一览无余。浩然楼东侧为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1956年7月1日,为纪念浙南地区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在江心屿原普寂禅院废址上建成。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其扩建为“二碑一馆”,占地扩大为2700平方米。二碑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纪念碑及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两碑在同一座碑面上,因此又称为双连碑。高15米,碑面上是毛泽东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其碑底下石座里敬撒的是原挺进师师长粟裕及红13军军长胡公冕的部分骨灰。纪念馆内陈列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介绍温州的革命史及烈士的英雄事迹。
岛上的树,实在太多了,郁郁葱葱,形状各异。江岸边有一棵古树映入我的眼帘——“樟抱榕”,樟树已有1300年树龄,榕树也超过500年树龄。面水临江,相依相抱,结为连理,也为江心屿一奇。榕树是温州市的市树,江心屿榕树最可观地在岛中心湖畔。这里有16棵大榕树,它们临湖靠堤,迎风傲立,树冠枝繁叶茂,犹如16把参天巨伞,默默地为大地输送着氧气,为游客遮挡着烈日。共青湖是江心屿北部的一颗明珠,水域面积0.11平方公里,是在1986年12月由温州四面八方的1350名共青团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一锹锹,一筐筐,一车车,义务挖出来的。它不仅是热血时代的青春见证,也是当下诗画江心屿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湖的建成,使江心屿成了一处“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的风景名胜地。你看,湖面碧波荡漾,荷花挺立,轻风习习,江鸥戏水,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还参观了盆景园、诗词展、浙南游击队群雕等。乘船返回温州江岸,我再次遥望江心屿,忽生相见恨晚,意犹未尽之感!总之,江心屿,真的是值得你一看,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底蕴,都让人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