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源水城的旧城墙遗址公园,有一个大型的叠水瀑布,可以说是水城的标志性景观。在叠水瀑布的西侧石壁上,镌刻着一首大部分清徐人耳熟能详的诗:
城外青山城内湖,
荷花万朵柳千株。
太汾风景少颜色,
唯有清源入画图。
这首诗,是民国早年(北洋政府时期)的清源县知事续思文的名作。当然,这个名作,仅限于清徐县,是典型的墙里开花院里香,出了县境,知道的人并不多。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是一首白描诗,并没有运用什么特殊的艺术手法,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写了太原盆地清源县一带的宜人景色。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诗人估计是站立在县衙(此时尚未称县政府)之后的西门坡上,时值盛夏的早晨,还未到上班时间,他早饭之后,来此散步。由于此处的海拔较高,他向下就能看到城内东关里的湖水碧绿如油,宛如美玉,再由远而近把目光往县衙这边收,只见衙门外的莲花池内荷花正在盛开,一朵一朵又一朵,在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粉嫩娇艳,沾上几滴晨露经阳光的反射,更是七彩缤纷。池边的翠柳交错倒映,凭添妩媚,更显得清源小城宁静祥和。特别是与身后吕梁余脉上漫山遍野的青青葡架纳入同一画面,更加完美如画,恰似观音的紫竹佛境。由此他想到了从文水卸任赴清时路边光秃秃的石头山和因干旱缺少水分的瘦草矮丛,真是天壤之别,不由得发出感叹:要说这太汾一带,能称得上景色的,也只有清源这个鱼米之乡还能值得画家描绘啊!
与中华浩瀚的诗词海洋相比,此诗不过一粟,艺术水平也属中游,但在描述清徐的众多诗词中,却是不折不扣的上上之作,当之无愧地被后人公认为清徐特别是清源的名片,自问世以来,一直为人称道。我上世纪80年代在吴村上高中时,在校传达室就曾见到徐宝德老师书写的行草四条屏,内容正是续思文的四首咏清绝句。当时吸引我的除了老师的书法外,就是诗中描写的意境。看了一遍,竟然背会了这一首,而其它的三首,当时还有些印象,时至今日,只记得有一句是葡萄架下“人人都是小神仙”,其它则早就九霄之外了。
对于诗的作者,相信多数清徐人和我一样,所知仅限于民国县知事,北路崞县人而已。
后来编写《清徐公安志》的概述时,我也照例录入了此诗,除了能代表清徐外,还有一个行业原因,就是续思文的最后一个公职,是太原市公安局的秘书长,曾是太原地区现代警察的领导者,不过是民国时期。民国的警察机构称公安局,也就短短10年,是在蒋介石执政至日寇侵华之前。当时我就想,待我书成有暇,一定要寻找一下这位先贤。
在大同文友刘俊喜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愿望竟然实现了。因为说来也巧,他和续思文是一个村的。
下面我就把我所知道的续思文,分享给大家。
续思文,一名隆英,字虞丞,号琢雪,清光绪元年生人,民国二十一年卒,所以他的名后应该加上(1875年—1933年)。他是北路的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人,原属崞县。这个村不大,至今也不过1700人,十之有九姓续,为同一族人。
别看村小,却是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西社村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北侧一公里,地处定襄、原平、五台三地交界处,自古是交通要塞、兵家必争的金三角地带,被誉为“三晋文化名村”“中国北方革命中心”,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将西社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村中的戏台两侧镌有一联:“自古文风盛,惟斯才俊多”。也许你觉得这口气有点过大,但要是看了我列举的以下数字与名人,估计就不会这样想了。从清朝雍正村中续氏有统计数字之始,小小的西社仅续氏一族就出过: 举人一十五名、太学生一十七名、贡生一十二名、封赠官阶者三十八人。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更是出现了闻名海内的“续氏四杰”:即续西峰、续范亭、续式甫和续宝峰,这四位,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同盟会员。
其中续范亭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诗人。他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在国民党任职,因对蒋介石内战不满而在中山陵自戕血谏,名震一时。抗战开始后他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40年1月15日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及延安五老(朱德之外的四老)都是好友。
续西峰则是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他22岁时考入山西大学堂,是学生领袖。曾创办川路学堂,发展三晋革命力量。太原起义后,受阎锡山之命回乡组建了农民革命武装——“忻代宁公团”,于1911年11月28日,带领3000忻州健儿誓师北伐,相继取应州、下怀仁、进大同,在辛亥革命史册上谱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孙中山称其为“山西人才之首”。1912年10月,阎锡山委任他为山西巡警道,相当于今日的公安厅长。后组织讨袁救国,当选为国会参议员,又与冯玉祥组织国民军讨伐军阀,因阎锡山破坏而败北,是山西近代史上绕不过的著名人物。另外两位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在他们的带领下,西社续氏有六十余名族人投身革命,西社成为其时当之无愧的北方革命中心。解放后,续氏任师长级以上的干部有四十余人,县处级以上则不下百人。
而比他们年早的续思文,则与外祖父郭岚、舅舅郭存约一起,因学业才情政绩,很早就被乡里称为“一门三鼎甲”。
续思文的外祖父郭岚(1828年—1902年),字九华,举人出身,曾任多地书院山长,尤善诗,山西书画篆刻大家常赞春、赵铁山都曾为其诗集题签,诗作《晚香诗钞存稿》编入《山西古代文献汇编》,郭家是宏道一带有名的书香门第。
其舅父郭存约(1860年—1938年),字文篆,又名礼耕,亦是举人出身,当地显要人物,先任延安知县,再阳曲知事,植树兴商,政声卓著。到1914年又擢升为道尹。他考取举人的试卷,曾做为当地学子临摹的样板。
续思文在早年随外祖父读书。外祖63岁时外出他县任山长,他和舅舅郭存约随其经太原、平遥、灵石,过韩信岭,到晋南翼城县任教。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们再次到达晋东南,外祖父在长子县廉山书院任山长。期间,长辈们深厚渊博的学识和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以耳濡目染的熏陶,特别是外祖父。及至他在清源任上时,还思念起当年外祖父对他的教导:“犹忆思文束以受书之时,即承钟爱特甚。每随母归宁,所聆言论,窃记其勉吾成人者,实较家常近习语为多。嗣从游廉山书院,朝夕趋承,口讲指授,一以开发神智为主。学作诗古文词,改窜数字,即有点石成金之妙(郭岚《晚香诗稿》跋)。”在外祖和舅父的教导下,他学五更,诵黄昏,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底子,加上幼而聪慧,学业精进,颇得外祖颔首。
外祖年老返乡后,他随之回到了宏道西社村,考入了新创建的山西师范学堂,因学业出众,毕业后被官府公派赴日本国留学。学成回国后,时值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官场上人们习惯称其“次帅”或“赵次帅”)在任,他即任职麾下。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中国,随后一场大瘟疫蔓延整个东北,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作为东三省最高领导人的赵次帅责无旁贷,全身心投入了防疫。续思文初入职场,耳闻目睹灾民痛苦,忧国恤民之情勃发,废寝忘食辅助次帅,呕心沥血救助灾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疫情散去后,他因为防疫有功,被清廷破例授予五品顶戴,当时知县不过七品,续却一出场便是高起点。此后,他任职武川厅(今内蒙古武川县,为口外十二厅之一,属山西布政使归绥兵备道,称武川直隶厅),民国后,武川改厅为县,他历任武川、归化(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知事,晋绥分治后返晋任文水县、清源县知事,均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
在文水县开栅的圣母庙院内,有一株汉槐,径四围,腹空外实,寿享千年犹嫩树状,曾阅尽人间春色,见证了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民间传说,曹操曾于此系过战马。1916年,续思文任文水县知事时,叹为神树,亲自为之勒碑,书“古槐”两字,字大如斗,立于树下。此后当地百姓即视其为神树,逢年过节便在树下焚香祭祀。抗战期间,日寇占领开栅,欲砍古槐,民众奋不顾身拼死守护,才使古槐死里逃生,至今犹存。
民国十年即公历1921年,续思文离开文水来到了省城边上的清源县,继续担任县知事之职。这里比之他曾牧民的塞外,甚至刚刚离开的文水,土地更加肥沃、民风更加淳朴,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是名闻三晋的北方江南,他素有耳闻,也十分向往,所以他很快就爱上了这里。因为这时的清源县,包括整个山西省,由于远离战乱,虽然相对封闭,却得安宁,在本省人阎锡山的统治下,正在经历一段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百姓生活虽不富裕,但能安稳生存也是福气。当时的阎锡山,丝毫未有民国末年时大肆压榨屠杀人民的疯狂,正干劲十足雄心勃勃,革除弊政,发展教育,清源县也废除旧私塾转而推行现代教育,普及村校,山西成了教育模范省,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社会稳定,续思文自然乐得当一个太平官,而从性格上他也不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除了按照省政府的安排完成必要的政务外,他在政事之余留恋于古城梗阳的大好风光,寄情于汾河两岸的山光水色,写了为数不少的诗作,由于时光流逝,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不过四首,其中就包括水城石壁上的这一首。期间的癸亥年(1923年)秋天,他的舅父郭存约携外祖诗集《晚香诗稿》来清,嘱其核对时,他还满怀深情,为之细校,并题写了跋。
续思文在清源任职四年后,回到太原,1928年他转赴警界,担任了太原市公安局的秘书长,算是行武界的文职,并在此任上退隐。
自清源有邑以来,治理此地的官吏虽不能说如过江之鲫,但也绝不在少数,能在史上留名者本就不多,而能为民记起者更寡,即使稍有著名,有的也是恶名,如民国最后一任之侯伸。清徐人民是最懂得感恩的人民,能做到善待民众,发展一方者,清徐人民都不会忘记。就算是在政绩上没有多大建树的续思文,仅凭留下的这一首诗,描摹了清徐,美丽了清徐,宣传了清徐,不仅清徐成了山西的名片,他和他的诗也一定会长期作为清徐县的名片展示给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