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雨先生 作者: 时间:2024-01-19 次数:8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水歌儿
  初识新雨先生的大名,还是多年前从景平同学的口中,还有一位至今未谋面叫哲夫的。那个时候景平已经在文坛上混得风生水起了,因此,和省城一些知名的编辑作家都很熟,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只配做仰望星空的粉丝,至多摘录吟诵一些作家的箴言名句,绝无晤面的可能。谁曾想到若干年后,在椰风海韵的琼海,迎接新年的灯火阑珊下,邂逅新雨先生,并且住在一个屋子里。那种久仰大名的忐忑与心跳,脸红的耳根发烫,刚入住我羞于抬头,眼神儿躲躲闪闪,唯恐视线碰撞,聚焦羞涩与窘迫。毕竟住在一个屋子里,逃避也不是个事儿。还是新雨先生打破了沉默,以温和的口吻说:“咱俩一个屋!”我弱弱地回了声“是的”。转瞬间又涌进来裴、徐二位,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相互嘘寒问暖,摊开笨重的行李、宽衣解带,泡茶盥洗,释放着旅途的疲惫,渐渐感觉到自己也过分拘谨了。
  新雨先生长我几岁,身材魁伟挺拔,头发茂密花白,国字脸庞,一身柔软的纯棉休闲装,声音浑厚、语速却缓慢。初步印象,是一位沉稳健谈的人,言行举止蕴含着一股儒雅气质,尽管历任太原市作协主席、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其散文集《孤独仰望》获第六届杂文奖、首届冰心散文奖、赵树理文学首奖等,作品“养母”入选北师大版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但本人十分内敛低调,不像某些为官者,时刻绷一张虚伪的脸,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有地位的人。他平和淡定,没有一点儿架子。与室友们家长里短侃侃而谈,朴实温和。当我和他提起景平同学时,他立马翘起红润的嘴角,连连说“认识认识,我们是多年朋友了,和景平的爱人也惯熟。”我由衷地从心底涌出一股亲近感,拉近了交流的距离。我们坐下来漫谈阅历、谈家乡、童年,我顺口切入主题,谈了对他的名篇“养母”的读后感,激活了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零碎记忆。一篇好的作品,对于生活经历不同的人,有其独有的领会与共鸣,这便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他耐心地倾听着我的叙述,并且谦和地点着头。他听了我童年,因为父亲被划为右派,母亲为了免遭单位的冷眼,将出生仅28天的我,寄奶到一农妇家中,后被爷爷奶奶收养到14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在农村频频遭遇冷眼和歧视,一连串儿的坎坷经历。他鼓励我把散失的记忆收拢起来,亲身经历都记录下来,这便是真实的民间史。他还给我讲了官方史与民间史之间骨与肉的辩证关系。列举了一些知名作家,选择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艰难考证写作历程。并且教给我写作的手法与角度、技巧和格式。告诉我首先要写出自我鲜明的个性特征,随后说,写作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要情感饱满地写;选择主题线索,说明与感受等等;尤其强调辨识度;他还形象地比喻,写作就像一条跌宕起伏的自然河流,平淡的语言,透明、清澈而含蓄的表述……
  初结识新雨先生,你一定不会想到,大学学化学的理工男,一个鹞子翻身,竟然蜕变成著名的散文家;一位身材魁伟的晋北汉子,笔头柔软细腻,写出的温情文字含情脉脉。然而,这便是真实的新雨先生。从他提到的阅历,大都在大同和太原,却操一口地道的五台口音,再联想到他的“养母”力作,手机里不断翻阅着,珍藏多年的养父母和生母的照片,也就不难理解他身材健壮魁伟的成因,因为他得到了双份的母爱,从小聪颖睿智便不言而喻了。而我这榆木疙瘩的笨拙脑袋,脆弱矮小的身板儿,或与从未得到母爱的天然缺陷有关,如今,即便懊悔也望尘莫及了!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