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到周五,清早起来吃完早饭,71岁的刘贵保和老伴儿程慧芳会到公园来一趟健步走。四五公里下来,两个人再到菜市场买点食材,回家准备午饭。吃完午睡一会儿,他们会到小区的活动室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或者去外面的俱乐部找老朋友们切磋切磋。晚上回家浏览一些和乒乓球相关的新闻动态,动静相宜的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到了周末,子女会带着孩子们回家看望老两口。在这个“太原市模范体育家庭”里,祖孙三代打开话匣子,聊的都是乒乓球。从技术到器材,从专业到业余,从训练到实战……有比赛的时候一起看直播,晚上孩子们各回各家,刘贵保再开启围绕乒乓球的一周新生活。
抓住人生机遇是沾了乒乓球的光
1952年,刘贵保出生在清徐县。他的孩童时代正好赶上中国乒乓球队开始扬名国际赛场,伴随着“国球热”席卷大江南北,刘贵保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乒乓火种。虽然到三年级才开始打球,但刘贵保进步很快,不久就进入了校队。“那时候姐姐从北京花3块5毛钱给我买了一块球拍,我开心得不得了,做梦都在琢磨如何提高球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所学校里能有几张水泥球台就不错了,但刘贵保很幸运,他所在的小学不仅有几张木质球桌,还有一位水平很高、训练也抓得好的体育老师。“当时我们练球根本不用催,大家非常自觉,有时候晚上回家吃完饭还要再回学校练一阵。出去打个比赛动不动就要走几十里的路,但我们只觉得开心,从没感到过累。”
清徐县是太原的南大门,厂矿企业林立,群众体育氛围浓厚,能打球的地方非常多。一到周末,刘贵保就和小伙伴们到处跑,在实战中检验学校里练的技战术。“当时很多厂矿单位的活动室都是开放的,里面的老工人、老干部特别喜欢我们去,还经常送我们一些小礼物。比如我们保护球板所缠的胶带,都是医院的大夫送我们的。”
参加县中小学生比赛时,刘贵保认识了球技不凡的程慧芳,“她们学校的水平很高,我那时还打不过她呢”。小学毕业后,两人一同升入了清徐中学,一同分在了60班,又一同被选入校队,刘贵保还做起了程慧芳的陪练。后来文革开始,学生们都要回到乡下参加劳动,但刘贵保和程慧芳一直没丢下乒乓球。“那时候就是总想打球,哪怕白天干活再累,晚上也要去县体校去练一练。”正是由于这份执着,两人被推荐代表公社去县里参加农民运动会,还一举获得了混合双打的冠军。
1970年,清徐县举办了一期乒乓球集训班,已经在县里打出名堂的刘贵保和程慧芳都被选为抽调对象,而这次为期3个月的训练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成绩优异,两人在集训结束后直接被签为了合同制工人,刘贵保去了化肥厂,程慧芳去了农机厂。“这在当时就等于我们有了正式工作,能挣到工资,不用再回到农村劳动了。”在刘贵保看来,两人能够抓住这样的人生机遇,都是沾了乒乓球的光。
本乡人不往外跑两口子扎根少体校
在工厂工作3年后,刘贵保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转折——上大学。“当时山西大学体育系到清徐招生,我感觉自己的文化课和专业测试都发挥得不错,应该有戏。没想到后来在厂里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北京体院招生办打来的,问我愿不愿意到北京读大学。我一边不敢相信,一边赶紧痛快地应了下来。”第二天,刘贵保按照约定来到省第一招待所,见到了北京体院的老师并通过面试。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北京体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回想在北体的3年生活,刘贵保用了两个形容词:一个是开心,一个是快速。“那时候早上起来锻炼,上午上课,下午练专项,晚上去阅览室读书学习,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一转眼就毕业了。”3年农村的清苦,3年工厂的历练,再加上3年大学的滋养,刘贵保对未来的人生充满着希望。1976年,刘贵保回到清徐,用一辆自行车把程慧芳娶回了家。两人的新房里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摆设,却挂满了曾经联手获得的奖状、证书和锦旗。
作为清徐县走出的大学生,回家的刘贵保马上成为了抢手的“宝贝”,最终他留在了县体委,一干就是30年。“那时候体委部门分得不像现在这么细,训练、竞赛、群体,什么活都得干。我在北体读书时把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学了一遍,回去之后教过乒乓球、篮球、田径,还当过手球教练,也搞过各种各样的比赛,得到了很多锻炼。”
1984年,太原市少体校借调刘贵保到乒乓球队任教。一年后,市体校本想把他留住,但刘贵保还是决定回到清徐,为家乡培养乒乓球苗子。“当时我们县里有一位高华副书记半开玩笑地跟我说,他一个外来干部都想着把清徐的体育工作搞上一个台阶,我一个本乡人可不能总想往外跑呀。这句话给了我很大触动,也让我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为了帮刘贵保解决实际困难,县里为程慧芳安排了调动,让两口子一起到少体校工作。太原市体校虽然没留住刘贵保,但对他的事业却大力支持,一口气送来了十几张球台和很多器材。两口子备受感动,义无反顾地扎进了组建训练队的工作中。
教球育人不能糊弄
“当时在我们县里搞乒乓球训练很难,主要是孩子们上学以后,打球和学习的冲突很大,很多家长不愿意。”为此,刘贵保夫妇走遍了县里的幼儿园,招到了一批性格活泼的小娃娃。“那时我们的想法就是从小培养基础,把训练周期拉长,等他们对乒乓球真正有了兴趣,长大了也不怕放弃。”
在县体委大礼堂的空地上,刘贵保夫妇带着一群四五岁的小孩子一练就是3年,严寒酷暑从未间断。“真的很感谢那些家长们,非常配合我们训练,到后来有的都不把孩子往幼儿园送了,直接给我们送来。有的孩子自己不想练的时候,家长也真舍得打。练体育就是这样,要吃得了苦,要坚持得住!”
刘贵保对每个孩子要求都很严格,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没少揍他们“以正军纪”。后来一批又一批孩子跟着刘贵保夫妇学球,上学之后参加县里、市里、省里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生比赛,获奖无数。再后来,这些孩子们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有了各自精彩的人生。不过比桃李满天下更让刘贵保开心的是,这些孩子始终没有离开乒乓球。“现在很多孩子都在操持俱乐部或者在基层当教练,有的还想让我过去当个顾问带个训练。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想让我赚点钱,但毕竟人老了,精力各方面都跟不上,钱赚到啥时候是个头啊。”让刘贵保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学生再带学生的时候都还记得他的话——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训练不能凑合,更不能糊弄。
由于从小跟着父母一起打球,刘贵保的3个子女如今一直活跃在业余赛场,小孙子刘冠成也已经进入山西省队,还在2023年的省运会中拿到3金1银的好成绩,入选国青集训队后也有优异的表现。对他的职业生涯,刘贵保没有任何苛求,“我们一家人不是非要他进国家队拿世界冠军,只是告诉他一定要坚持努力,看看自己究竟能打成什么样。”
因为乒乓球,刘贵保与程慧芳缘定今生,辛苦但快乐地忙活了大半辈子;
因为乒乓球,他们让许多孩子掌握了一技之长,健康积极地面对人生;
因为乒乓球,祖孙三代有着说不尽的共同话题,幸福乐观地延续着国球情怀;
或许这就是人生与乒乓的双向奔赴,美好如斯,夫复何求。《乒乓世界》
刘贵保:拼合乒乓之家的幸福模板
作者: 时间:2024-01-10 次数:93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