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武
人闲了,不是什么痛快事,有点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
拿笔,写点东西,这是好主意,早就想写了。可是,笔拿起来了,又不知道写什么。写人,怕得罪人;写事,又没有遇到值得写的事,唉,真是一筹莫展。
那就干脆看书,对,前几天刚刚买了几本书,就看书去。
看书是一个力气活,尤其是看进去后,跟着作者的笔触起伏跌宕,情感和情绪大起大落。看到高兴处,忍不住开怀大笑,拍案叫绝,看到痛苦时,在心里默默流泪,陪着书中人物痛不欲生。
最近,在看一本乔林生所著的《肩上有山》。开始并没在意,心想,军旅作家,能写什么呢,先进事迹,优秀士兵,好军嫂,不过如此吧。
可是,从打开第一页开始,眼泪就没停止,说这本书是“催泪弹”一点都不过分。字里行间,满满的深情,满满的让人掩卷思考的泪点。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说起来,我也当过几天兵,可惜,从未从人性和人情的角度观察过军旅生活。因此,来去匆匆,没有留下过多的思考。
可是,这本书,又让我重走了一趟军旅,回到了那个早已远去的军营。同时,也看到了一群不一样的战友,不一样的军嫂,不一样的军人爹妈。
不是我脆弱,不是我泪点低,也不是作者会煽情,而是作者的独特视角,触动了我这个老兵的泪囊。真的,太感人,太真实,太……
看这类书太累,动感情,心累。不怕你笑话,人老了,心力不足,动感情的书看多了,心力憔悴不说,精神似乎也萎靡了许多。
碰巧,手边有一篇王安忆《忧郁的春天》,是老伴通过微信发给我的。这篇散文以前看过,今天再看一遍,依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般来说,文人笔下的春天,都是春意盎然,或者生机勃勃,再或者,至少也是阳光明媚。可是,这位上海女作家笔下的春天,却是“忧郁”的。
她忧虑“明媚的春光一寸一寸过去,而自己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她发愁“灿烂的阳光一点一点的从窗户中溜走,而自己在钢筋水泥中却无能为力”;春天在她心里引起的焦虑、愁绪、忐忑,产生了一种压迫感,一种无法驱逐的惆怅……
真的,看过许多咏春的散文,而悲春的散文,却是第一次看到,颇有“愁绪三更入梦遥”的凄凉。
当然,作家是借窗外盎然的春意,抒发内心的郁闷,从而宣泄锁在家中的无奈,曲折委婉地吟诵春天。这种“悲”,恐怕也是一种“喜”,更是一种“颂”,这就是大家的手笔,不一般。
必须承认,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它在内心,冷暖自知,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
我经常浏览“新三届”公众号,那天,在此看了作家蒋子龙写的《王爷求画》。说实话,这位曾经的全国作协副主席,不是浪得虚名。
笔下的“王爷”在文中没有说一句话,但,爱新觉罗·溥佐却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活脱脱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散落民间的皇亲贵胄。
王爷那时的身份是大学老师,却在天津市静海县大瓦店村下放,属于下放“干部”。这种处境,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文革”期间,是不奇怪的。
乡亲们出于好奇,也出于旧传统,对这位皇帝的堂弟不但没有生事,反而尊敬有加,不让他下地干活,任由王爷在小屋里画画,犹如“世外桃源”。
这个故事,也就顺着“画”一层层展开……
作者不愧是大家,文风朴实,笔锋简练,文字的动感十足。区区两三千字,就用一幅“画”,把乡亲们和王爷间的关系、感情,描述得清清楚楚,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我细细看了两遍,爱不释手,收藏了。这就跟收藏家淘得一件珍品,藏在家中,经常拿出来把玩一样。对于精品散文,我都会存入收藏夹,经常拿出来拜读,分享不一样的快感。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梁晓声先生的《父母是最朴实的人文》,这也是前几天才看过的。说实话,我一边看,一边对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中也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大师们笔下的父母,和我心中的父母大同小异,没有什么两样,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真实写照。
其它大话我不敢说,单就天底下的父母,我敢说他们对儿女都是慈祥、无私、善良的。她们是孩子的树,她们是孩子的山,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不朽坐标。
老舍在写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没有穿一件好衣服,没有吃一顿好饭,我拿什么来写母亲?”
萧乾在写他母亲时说:“他当时终于参加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来给母亲买罐头,当他把罐头喂给病床上的母亲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季羡林在回忆他母亲时写道:“我后悔到北京到清华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母亲也不会那么辛苦培养我读书。我母亲生病时,都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我当时就恨不得一头撞在母亲的棺木上,随她一起去……”
朱自清在《背影》中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下来了。”
梁晓声在这篇散文中说:“这样的父母很多,如果我们的父母也长寿,到街心公园打打太极拳,提着鸟笼子散散步,过生日时给他送上一个大蛋糕,春节一家人到酒店吃一顿饭,甚至去旅游,我们心中也会释然。如果我们少一点粗声粗气地对母亲说话,惹她生气,如果我们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母亲,那就好了。我想全世界的儿女都是孝的,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老’字和‘孝’字,上面都是一样的,‘老’字非常像一个老人半跪着,人到老年要生病,记性不好,像小孩,不再是那个威严的教育你的父母,他变成弱势了,在别人面前还有尊严,在你面前却要依靠……”
笔到这里,我心里又在流泪,复杂的心情让我唏嘘不已。大师们的自责,岂不也是我的心声。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宝贝,这没错,人人都是如此。可是,当父母老了,病了,他们能成为儿女们的宝贝吗?我看不一定,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现实生活中,恐怕更残酷。
不说了,不说了。再说,不但自己伤心,还会得罪人,得罪天底下的儿女们。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叫“曾扬”,网名“老羊”,工科男,科学家,却喜欢读文学作品。我俩曾经在微信中多次交流读书心得,颇有所获。不得不说,人过甲子还爱读书的人不多,甚至寥寥无几。这不是爱好,而是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年轻时手不释卷,上了年纪,一定书不离手。有一句鸡汤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学”字,除了“行万里路”学习外,也应该包括“读万卷书”。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家中至今还堆积了几千册书。在这里用“堆”字,而不用“藏”字,是因为我的书,都是当代印刷出版的书籍。是我几十年间,在各家书店一本一本买回来,看完后放到书架,或堆在纸箱里的,没有收藏价值。
这些书扔掉可惜,舍不得。可是送人,又不知道该送给谁。有人建议给自己的儿孙传下去,可我又耽心孩子们不屑一顾。现在的孩子,人人都有手机或电脑,几乎不看纸质书籍。
一想到这些书今后的去向,心里就不舒服,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惆怅。这大概就是民间版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吧?
唉,既然心烦,那就不想了,继续看书。
杂谈·书
作者: 时间:2023-12-15 次数:101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