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诱只的灌肠 作者: 时间:2023-11-30 次数:36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闫全德
  香诱只大名杜来林,清徐县王答人,平常不修边幅,显得有点邋里邋遢。从他父亲杜太来那里传承得一手制做灌肠小吃的好手艺,享誉王答村周边十里八乡,在徐沟城也很有名气。儿时常听老人们唠叨,不要光看见香诱只平时不打扮,那是不到上会时。每逢徐沟城有集会,或周边村庙会唱戏,香诱只总是提前一天就会把灌肠蒸好,各种调味品准备完善,围裙套袖洗得雪白。从邻居家借来剃头刀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和平时对比、真是就和换了一个人一样。
  再说徐沟城内每逢集会,各种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卖灌肠的也不乏其人。可这大姑娘小媳妇偏偏就想吃一对香诱只的灌肠。原来王答到徐沟只有不到十里路,但路况不好,又推个小推车,往往是香诱只人还未到,他的食客已等了好多,有的食客看到王答上集会的人就问,你们村卖灌肠的大奔头来了没有,因为香诱只额头有点大,食客们不仅忘不了他的小吃也记住了他的人。香诱只每次上集会去的都不是很早,收摊总是第一个,因为他的灌肠供不应求。据说他蒸的灌肠柔中不失筋道、筋而又不僵。那调料芝麻酱、辣椒、蒜、醋……更是放置有序,搭配得当。让人近看秀色可餐,远远闻到味觉大开,使人真有点不食不快的想法。我猜想这也可能是他得到香诱只这个雅号的原因吧。
  灌肠是徐沟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很受人们的喜爱。每当你走进王答或走进徐沟城,在很多地方随时都能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灌肠,有拌、炒、烩、调等。这些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可是不敢想的。那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制做灌肠,要想吃一对香诱只的灌肠也很难。香诱只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子内艰难度日,偶尔在徐沟城的大庙会,二月初二,十月初二或过年时才偷偷蒸一点灌肠出去卖,也尽量不让人们知道。生怕有人告密,上面来人割资本主义尾巴,抓投机倒把分子,人们只能嘴上喊一下,香诱只的灌肠一毛钱一对子、不好吃不要钱,过过嘴瘾解馋罢了。那时的香诱只过得是多么憋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农民松了绑,让农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坚定了跟党走听党话的信念。这时已是耄耋之年的香诱只非常兴奋,他知道现在卖灌肠再不怕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又推起卖灌肠的小推车活跃在王答村大街小巷。人们又听见了香诱只的吆喝声。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进徐沟城是不行了,他把制做灌肠的手艺传授给了女儿和儿子,让他们进徐沟城,到更大的市场更大的地方去卖徐沟地区特色小吃灌肠。在那个村民们都在到处寻找发财致富门路的年代,很多刚填饱肚子的人从香诱只和他的儿女身上看到一个投资小、占用场地小、用工少(夫妻俩就能干)、见效快的勤劳致富门路,纷纷到香诱只家拜师学艺。邻村的村民也来王答取经。一时间王答村的中、青年人(除在厂工作的),家家垒起蒸灌肠灶台火。农闲季节妻子在家蒸灌肠,丈夫出去卖灌肠。十里八乡都能听到王答村人卖灌肠的吆喝声。早晨在通往省城太原的公路上也能碰到王答村人用自行车驼着灌肠上路的身影。据人们初步估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王答村至少有三百多户村民靠制做出售灌肠发展家庭经济。不少家庭靠卖灌肠盖起了新房,有的还是小二楼,也圆了子女的大学梦。村内仅加工荞面的磨坊就有三家以上。香诱只的灌肠给改革开放初期的王答村农民致富带了头,给当时的王答村注入了活力。香诱只的子女们也靠卖灌肠过上了幸福生话,儿子杜五妮在晋源区康家庄园食品节上夺得比赛第一名,这在当年可算是一个大新闻,让村民们羡慕、谈论了好长一段时间,把香诱只家祖传制做灌肠的手艺得到发扬光大。看到今天徐沟特色小吃灌肠靠党的富民政策,走出徐沟走出清徐,走出山西让更多的人喜爱,我想如果香诱只在天有灵,一定会非常开心。
  今天制做灌肠早已告别了纯手工、小作坊时代,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半机械化操作,一条龙服务,但它的发展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的富民政策才能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生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