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家最难熬的岁月。除父亲在省建五公司工作,是全家唯一的非农户口和“挣钱人”,其余都是农业户口。当时我才十六七岁,妹妹十三岁,三个弟弟大的才十岁,二弟六岁,最小的弟弟还不满两岁。奶奶是六十多的老人了,全家七口人就靠父亲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生活。家里孩子们都还小,在农业社没有劳动力,被称为“经济户”,就是要先按价交钱,才能领到口粮。
有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就是细粮换粗粮。当时,我们姐弟正处于长身体时期。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煞老子。”从生产队领到的口粮根本不够吃。听说有的村里可以用细粮换粗粮,比例是一比二。为了全家能吃饱肚子,作为老大的我,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出去买点细粮,再换作粗粮,才能勉强够弟弟妹妹们吃饱。
记得是1968年到1969年的冬天,当时我们生产小队要去太原搞副业,我也争取去了,就在太原河西线材厂劳动(那时候还不叫打工),劳动了50多天就回家了,换了50个工分,还领了些钱,钱多少现在记不清了,反正是特别高兴,尤其是我妈更高兴。回家后我们队里有的姑娘拿领到的钱买了自行车,而我们家里的条件不好,我妈也不敢让我乱花,就等我爹放假回来再说。
等到腊月,我爹放假回家来一听这事,也很高兴,就计划着怎么花这笔钱。经爹妈商量,把先让孩子们吃饱这件事放在第一位。爹就做主说,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办,咱先换点粮食吧!
时间已经是腊月二十了,马上行动吧。到腊月二十三,我和我爹准备好了自行车(我借的是伯父家二姐的自行车)和布袋等用品。打听到附近祁县有集会,就到祁县城赶集,买了准备换粗粮的小麦,开始了换粮行程。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买回来准备换100斤粗粮(高粱)的50斤小麦,已是腊月二十四,问询了换过的人到哪里能换到粗粮,然后父女俩就一起出发了。记得走的是墩化堰、潇河的土道,道路不平很难走,总算到了人们说的张花、张花营村。进了村子,也不敢大声说话,但不说不问还不行,因为你要换粮,那总得挨家挨户问吧。边走边问,不一会,就听见后面好多人议论说,这两个人看上去不像是投机倒把的。为啥要那样说呢?因为那个年代,去哪里办事,都得生产队开一个介绍信,不然就会有人把你抓起来送进公社,当做投机倒把关起来。为了家里的弟弟妹妹们能吃饱肚子,管不了那么多了,我们硬着头皮边走边问,总算问到一家人说要点小麦,准备给坐月子的媳妇吃。开了头就好说了,一家介绍一家,不知道走了多少家,才把准备的五十斤小麦全部换成100斤高粱,父女俩推着沉甸甸的自行车高高兴兴回家。
这是第一次。还有一次,记得已经是腊月二十五,还是去祁县赶集买回来50斤小麦,再去换粮。这回去的是疙瘩村,进村见人们已经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了。有蒸馍馍、蒸灌肠的,有做年糕的,看得我直流口水。不管怎样,这次也算顺利,换好了粮食,时间也不早了,回家吧,很是高兴。去的时候50斤是我爹一个人带的,回来不就换多了吗,一斤换二斤,我也带上点儿,当然是我爹带得多,高高兴兴地完成了换粮的任务,知道这就有全家第二年春天的吃的了,你们说能不高兴吗?其实最高兴的是我妈和我奶奶。因为在家过日子,做饭是我妈的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