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时间,县法院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韩玉林送来一本厚厚的书稿,书名为《山水情韵》(三),想让我作个序。自己婉言推辞,不是不想写,只是觉得自己没有作序的资历,也没有作序的水平,但看着韩组长的热情与激情,这么大年龄,还有如此的精气神,一种感动,便答应下来,随意而写,不敢称作序。
和韩组长相识始于20年前,在县史志办工作期间,因书而熟。10多年前我在县委办工作时,韩组长就赠送我她撰写的佳作书文。后来,不管岗位如何调整,办公地址变了几次,韩组长每有新书印发,总是想办法给我送来。现在家中的书柜里还珍藏着她送我的好几本书呢,不时翻出来看看,作一次美好的旅行。和韩组长还有一份情结,我俩都曾在清徐中学工作过,尽管不是同一时期,但这份情结是挥之不去的。
读韩组长的《山水情韵》——游记集锦(三),带我走进祖国的美丽山水间,为伟大的祖国自豪、骄傲。读韩组长的书稿就是一场旅行,跟着她行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塞上绿洲右玉,到新疆交河故城;登上峨眉金顶,行游北海银滩;漫步竹林间,重游都江堰;再谒杜甫草堂,穿越晋商故里;感受铁道游击队的英雄壮举,领悟韶山精神的伟大光荣。随书而行,畅游大好河山,浸润于红色文化,熏陶于中华文明。
捧着书稿,我一篇篇看,越看越喜欢,爱不释手。这时,我忆起了陈荒煤先生为《林非游记选》撰写的序言里说过的一席话:“一般的旅记,为写景而写景,流于纪实而缺乏内涵和情趣,或故作矫情,则华而不实。难得的是触景生情,真有所感,发自心声,使读者的情感,随着作家的情感而起伏、激荡,好像伴随着作家,一同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景域里漫游起来,共享乡土情、祖国情、种种美好的友情,无比壮丽的大好河山的豪情。林非的许多游记,就有此魅力”。在我看来,韩组长的《山水情韵》——游记集锦(三)里的作品,也是“有此魅力”的,“真有所感”的。正如宋人有诗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韩组长的《山水情韵》——游记集锦(三),是经过实地考察,向知情人咨询,查阅大量资料和旅行琐思的结晶,更是每一场有情怀的记忆。韩组长每次外出,都在随时走,随时拍,随时想,随时记,都要挤出些空余时间来整理相片和码字,把途中那些记忆再次的翻出来,记录好。整理过程中,那些微风细雨、那些艳阳高照、那些云淡风轻、那些气喘如牛、那些爬上爬下、那些攀高钻低,美好的印记总是不言而喻,用匠心精神凝炼而成的作品,自然也是一道风景线。该书丰富而不繁,精干而不空,生动而不浮,留下了旅行的完整印记。
旅行是一种爱的情怀,旅行是一种美的发现,旅行是一种梦的追寻,旅行是一种人生幸福,游记则是将旅行最好的记忆转化为文字。读韩组长的《山水情韵》就是一场免费的旅行,把我们带进了最美好的旅程。我自己对旅行是情有独钟的,对韩组长的书稿有着根基上的情怀。喜欢旅行,喜欢行走于山水间。我有一种感悟,一个人只有在旅行的时候,才会听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世界比想象中的辽阔。穿越古今的风,由脸颊轻轻拂过;登上高高的山,尽情地极目远眺;凝视着那条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河,仍在静静地流淌……人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而旅游是灵魂的自我放逐,是心灵之于自然的守望或回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已给出答案,读书和旅行同样重要。不去读书,就是一个邮差,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又有什么用处呢?我特别感慨韩组长的情怀和精神,这么大年龄了,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并且还能做到笔耕不辍,精神难能可贵。我想,如果每个旅游者能尽个人绵薄之力,用文字的方式,通过对旅游景点丰富内涵的挖掘、提炼、讴歌,必将有利于助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