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乔才青老先生,清徐城关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人,可能大部分都知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人。
乔才青先生,又名乔俊秀,清徐县城关南营留人。1905年生,1985年去世。幼时读过私塾,受教于前清秀才。自幼家境贫寒,家教严格,养成勤奋向上、贫贱不移的性格;他学习非常刻苦,精通四书五经和古体诗词,192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山西省的最高学府,也是革命风云之地的国民师范,和著名的共产党人薄书春(一波)、郭挺一(巨才)是同班同学。后曾参加过薄一波同志领导的牺盟会。国民师范学期六年,教师均为社会名流,治学严格。在此期间,他认真学习了文学、数、理、化、音乐、美术等各科新知识,特别擅长文学、古诗,毕业时他名列第三,成为清徐县最早的知识分子之一。
乔先生毕业后因家境不佳,父母年迈,未能投身于革命行列,一直于本县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小学教师、总务主任、校长等职,国共合作期间曾兼任过县参议员,所教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生品德高尚、一生清贫,工作认真、生活简朴,真诚坦白、好学上进,有强烈的民族气节。1940年,日本兵占领清徐后,他剃头发誓不为日本人做事,毅然辞职回家种地。伪教育局曾强迫其出任某校校长,但乔才青威武不屈,拒绝任职并写诗一首以铭志:“国破山河在,精神犹未亡,待到十年后,凯歌满中华。”此事一直流传于全县各地。
乔先生有着严谨的治学和创作精神,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工作极端负责。在清徐中学任总务主任时,视公物如自己生命,对贪污浪费等歪风邪气疾恶如仇,同学们给他起外号“乔正统”。在创作上坚持原创,一生写诗800多首,曾在报上发表数首,编剧10余个,并参加清徐县志撰写工作。平时喜欢积累素材,至今尚存30多本。1964年在“四清”运动时,因他平时工作大公无私、不讲情面而得罪了个别人,“四清”工作组以写反动诗词为由强迫其退职,文革中也遭到批判,直至1977年才得以彻底平反,按退休处理,1984年改为离休待遇。
乔才青先生博学多才,虚心好学,对各科知识都有一定功底。为造福后辈,退休后,依旧顶着政治上的干扰进行“百科知识表解”创作。虽然家境不佳,缺乏创作条件,但他克服种种困难,亲手用破烂材料盖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茅屋做为创作室。室内破桌破椅各一张,笔墨纸张若干,除此之外满屋都是书。自己省吃俭用把平反后补的薪金几乎都买了参考书。在创作中,为弄清一个问题,经常步行数十里,去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或写信向外地专家请教。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十几年如一日。他穿着旧衣吃着粗茶淡饭,一心扑在创作上,经常废寝忘食。冬季室内寒冷,夏季炎热蚊虫叮咬,灯光暗、孙子吵、家人怨……就是在如此条件下进行创作,直至80岁,身患疾病仍坚持不断,临终时写成“百科知识表解”手稿36本,约数百万字,其创作条件之简陋催人泪下,其创作精神感人肺腑。1985年,当我把此事写信向薄一波同志汇报后,薄老高度重视,亲笔批示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山西省委办公厅认真处理。
乔才青先生不但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文学、音乐、美术爱好者,曾创作有《打硪歌》等,自谱曲调教给学生,并擅长山水画。平时对公益事业非常关心,曾对本县建设提有一百多条建议。他本人虽生活简朴,但对公益事业和同志朋友却毫不吝啬。
乔才青同志去世后,群众惋惜地说:“乔先生一生勤俭廉正,正大光明,付出得多,享受得少”,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缅怀先生,让我们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大力发扬乔才青老先生工作认真、勤俭廉政、刚直不阿、好学创新的精神,为“建设中心城,奋进新征程”砥砺奋进。
注:本文由刘松年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