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七回日本国兵败投降清太徐战后建县
在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正确方针。
从1944年起,八路军、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战斗在清太徐地区的游击四大队,4月在南安村渡口的伏击战中,主动出击,击毙日军顾问渡边,歼敌十余人,俘虏伪军四十多人;在7月的橙桥战斗中,消灭伪军两个分队,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四十多支,俘虏伪军四十多人;8月的集义战斗中,消灭伪军一个分队,缴获步枪二十多支,俘虏伪军二十多人;9月南尹的战斗中,消灭伪军两个班;1945年的1月,一枪未发拔掉清四区乔武村敌人占领五年之久的据点,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五十多支,俘虏敌人五十多名。
1945年1月份,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加强武装斗争力量,清太徐游击四大队与交城县游击三大队合并,组成了晋绥八分区一支队,下辖八个连。5月,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但日本鬼子还做着垂死前的挣扎,他们在老爷岭、三县岭之间的狐狐山扎下了据点。为了拔除这个据地,使清太徐和交(城)东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一支队乘敌人立脚未稳之际,调动三个连进行了夜袭,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之后不久,一支队又在高白镇附近,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抢救出因战斗机受伤、降落在清四区王明寨(今属交城)的二名美国盟军的空军驾驶员,并将他们安全护送回根据地。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举行了投降的签字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纪念日。
在清源县,日本投降的消息,人们知道的较早。还在8月13日,天刚刚擦黑,从我县北社村西南方向来了八路军的正规大部队,并带有大炮、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等装备和用马匹驮运的各种军用物资,把村里住了个满满的,邻近各村,也是兵马满村,听说日本人就要投降了,一时喜讯在满城秘密传开,中国人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都高兴得眉开眼笑,欣喜若狂。
8月15日夜一点以后,人们发现驻扎在中山公园(今县城中学东南部,后为校办工厂所占)和梗阳书院(今清源旧城党校院后)内的日本军营内,发出了嚎啕大哭声、凄婉的唱歌声及低低的啜泣声,表现的与平日不大一样。第二天清晨,日军内部传出消息,人们方知昨夜十二点,日本昭和“天皇”向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命令,将武器交给当地政府……因而出现了昨夜的异常现象。
8月17日,街上开始出现了日本兵拿着军毯、军袄、军裤、军鞋、军袜等军用品,暗暗地卖给中国人的现象,准备轻装回国。到了后来,供应日军的大米、洋面越来越少,日寇只好吃着当地的高粱面和东北运过来的高粱米,人们看到后,讽刺地逗弄他们:“你们日本人还吃高粱米吗?”他们垂头丧气地说:“没有法子。”从此清源当地留下了一句歇后语:日本人吃高粱米——没有法子。
徐沟县的情况,也大致如上所述。
侵华日军正式宣布投降后,为适应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工作需要,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中共晋绥八地委、晋绥第八专署决定,清太徐三县分设治理,分别组成新的县委,新组成的中共清源县委和中共徐沟县委隶属中共吕梁八地委领导。县委设组织、宣传等工作机构,清源县下设清一、清二、清三、清四四个区,徐沟县下设徐东、徐西两个区。与党委相对应,政府、军队、群团组织也做了分设调整,当时清源县委和政府曾先后驻孟封村、白石沟的后窑、碾底等村;徐沟县委和政府曾先后驻西区南尹、南里旺等村,1946年夏、秋之交,又经清源白石沟转移到交城北部(今古交区)山区,1948年7月,徐沟解放后,才迁回徐沟县城;太原县委和政府,当时驻刘家堡村。这时除县城和少数大的集镇外,山区和大部分平川的农村,已成为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