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与情怀 作者: 时间:2023-10-20 次数:43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牛宝生
  古代,科技感缺失,信息不畅,隔空沟通难以做到快捷及时,外出访友,常有许多“不遇”之事发生。
  印象最早接触到的古诗“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情深意切,白描无华,言简而意丰。
  记得宋代诗人魏野也写过一篇同题之诗: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仙问道,没承想却像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两首《寻隐者不遇》有呼应之妙。同样的寻隐者,魏野这首是岛,贾岛那首是山,隐者同样喜欢采药。魏野诗中的云,比贾岛诗中的云更近一些,也更低一些,低到步履可触到,直觉得香气袅袅,如临碧落,漫步云中。
  再晤“不遇”就是那篇人们熟知的《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如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任诞放浪、不拘形迹,兴之所至,惊世骇俗。不必刻意会晤,有这份情怀就够了,也不必让自己想见的那个人知道自己的这份心。讲究为人行事随性真诚,不加修饰,率性浪漫,自然而超然。王子猷这是不叨扰的风雅,更是自洽。所谓自洽,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一言以蔽之即自相一致。
  这不禁令人想起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不值也即“不遇”。想去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园主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主人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
  不开门,或门不开,园主不但保住了门前的“苍苔”,还让叶先生得了一首好诗——《游园不值》——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同时还献给后世一方绝妙的意境。园主以自己独有的沉静,赋得了另一首诗,细细品味,总会感到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禅意。如果说《王子猷雪夜访戴》是王子猷一方的自洽,那么《游园不值》,是叶先生与园主共同的自洽。
  李白的“不遇”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得仙气盈盈: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字字珠玑,情境感十足。隔着水就听到了犬吠声,桃花开得正妖娆,露珠凝在花瓣。林子深处,时有白鹿出没。道士不在,一直等到午间,坐在溪边,水声潺潺,竟然没有听到道观里的钟声,许是餐风饮露的道士连午斋也省略了吧。景色那么好,竹林锁在云雾之中,飞瀑挂在碧峰之上,道士哪里去了呢?倚着松树,愁呆在那里。
  “不遇”,有“云深不知处”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有仙气盈盈“桃花带露浓”的真境,也有十足的自洽。因了“不遇”,让人领略他们的诗情和自矜。“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五十里路只为眊上你一回”,民歌里的“不遇”与自洽也别有风情。遇见有遇见的浪漫美好,不遇有“不遇”的浮想执着。即便到如今通信发达,约好也有“不遇”的可能,关键是看你自己的心境与诗意情怀了。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