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妻年轻时的趣事 作者: 时间:2023-10-13 次数:6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彦平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妻子临近毕业,就被太原市花卉研究所选中,随即分配到该所工作。所长石嘉瑾是江浙人,文革前名校毕业分配到我省工作的,属于学者型干部,知名的园艺专家。尤其是经历文革下放改造的耽搁,政策落实归队后,十分珍惜稳定的业务环境,一心扑在科研上。所里每年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她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精心打造后备力量,放手给年轻人压担子,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妻子先后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印象比较深的是“米兰扦插”项目,荣获了市政府的颁奖。
  为填补山西盆景艺术的空白,石所长遴选了包括妻子在内的五位同事,派往四川省成都市研习盆景艺术。经过为期六个多月的实践,这批人成为了当时山西盆景艺术的中坚。妻子从成都归来后,先后拜访了山西林业科研院所,深入太行、吕梁山腹地、沿黄河、海河两岸体验风土人情,考察了本省适合创作盆景的植物和岩石资源,搜集了大量自然风景影像。她们这个团队,先后带动创作了针松、龙柏、山枣、荆条、古槐、柽柳等大批的树桩和介休的钟乳石,五台山的石灰岩等独具山西风格的盆景作品。先后在太原、阳泉、大同等市地巡回展览,受到省委原书记李立功的批示表扬。她们还遴选出优秀作品,远赴广东、天津、上海等地参加全国盆景艺术展,被岭南派盆景艺术家称作:“异军突起”。还选送作品参加了香港、巴黎等国际园艺博览会。妻子创作的柽柳树桩盆景,荣获了天津市长杯盆景艺术展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妻子撰写了“发展晋派盆景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先后在全国、全省多种报刊杂志发表。值得一提的是,投稿到“中国花卉报”,随后便收到编辑的反馈,说要“随文刊登一张一寸近照。”妻子便到桃园照相馆照了一张寄去。很快就收到了报纸及稿费。
  就是这篇文章,引来了57封来信。有赞扬的、有咨询、也有技术探讨的……其中也夹杂着求爱的。灵敏的妻子,把所有业务回复信件留下,求爱的抛给我。于是乎,我便充当了一次妻子情书的文牍。
  隐园
  阎永胜
  隐园在孟封镇西营村东北角,吾家村里老院之园也!
  沿滨河路南下,过南安桥二三里,将至杨房而南入,行一二百米不远矣。
  村东北有隐园。虽带隐,实则非隐也。
  园中有假山、鱼池、鸟林、秋千、石桌,龟池、鸡舍、鸭池、鸽棚、孔雀棚,品茶窒,葡萄、葫芦、瓜果长廊,温室大棚菜园等,此乃自然之美园也。
  有语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村。临退休,一颗归隐心,纵情山泉花鸟,自觅文人雅士之趣。
  隐园之美,昼如少女之妩媚明净,夜犹雾花般朦胧含蓄。远观之,绿里葫芦、葡萄、瓜果风中闲摇,泉水淙淙而不见其形。有鸟鸣水声,溢花香满园。近则移步换景,犹江南之园缩小,犹北国乡野胜境,皆融于此。若异域曲响起,使人在山水游廊中醉矣。
  我自爱清净,清则伴清风拥明月,净则品藕香醉荷韵。此间久居,心灵之楼阁凡尘皆去,神仙皆慕也!
  隐园之美,数之不尽,言之犹存。总之,美哉隐园,愿其不隐于文友!妙哉隐园,愿与诸文友常牵手,共享人生自然、文人雅士之趣也!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