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逐步流传到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人们把月饼当做团圆吉祥的象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山西的月饼,没有华丽的包装,制作时可能还会带有一点点炭火的烧焦,但这是最传统的手工月饼,最淳朴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打月饼首先要有月饼模具,模子都是枣木制的,上面雕刻有各种图案,除了传统的圆形,还有各种形状:鱼、老寿星、猴子、兔子、月牙等造型。他们把自己手工打制的月饼叫粗月饼,市场上琳琅满目包装华丽的月饼叫细月饼。每逢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烤制月饼,俗称“打月饼”,打出的月饼香甜,空心酥脆,极具地方特色,并有一段悲壮的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清徐空心粗月饼起源于元朝末年“杀鞑子”的历史传说。蒙古灭宋之后,建立了元朝,实行“三家养一元,五家一菜刀”的残暴统治,规定三户汉人供养一名元兵,五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民族压迫深重,老百姓痛恨极了,称蒙古人为“鞑子”,时刻准备反抗推翻元朝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便利用中秋送月饼的习俗,将“中秋夜,杀鞑子”的纸条藏在空心粗月饼内,到八月十五晚上,家家行动,户户起义,声势如星火燎原在中原大地燃起,终于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恢复了汉人天下。临近中秋节打月饼、送月饼的习俗便代代相传下来。清徐空心月饼也成为一种特色地方食品。
清徐县杨房村,古名为“羊房口”,位于汾河东岸,曾是一个主要渡口,交通便利,商贸发达。该村有一户人家,祖上曾创办“德盛泉”,食品加工老字号,从事食醋和饼业加工至今已传承六代,尤以空心粗月饼远近闻名。为继承发展祖业,身为第五代传承人的苗海维,学校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在家庭作坊从事食品加工,继承掌握了空心粗月饼的制作技艺,并收集了很多民间少见的月饼模具,将传统工艺和器具传承展示,同时创办了海维食品加工厂并常年生产,进一步传承和保护了空心粗月饼传统手工技艺,并带动了乡村就业,形成一定的品牌和市场,成为一种独特地方食品,深受群众的喜爱,每到中秋,订购者络绎不绝。苗家的空心月饼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苗培春(1930年--2009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特而稳定的配方,在当地小有名气。青出于蓝胜于蓝,而今,第五代传承人苗海维,不仅在传承祖业上更上层楼,而且还积极参加公益性展示展销活动:于2018年在东湖公园举办的面食节、2018-2019年在山西农展馆举办的丰收节、2019年尧城机场航展农产品展览中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而进一步弘扬传统手艺,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使空心粗月饼技艺得到传承保护和宣传展示。他还建起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如今,他的儿子苗壮、女婿刘瑞林已成为新一代空心粗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
清徐县海维食品厂作为清徐空心粗月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现有一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有2名学徒,常年生产并开展传承培训展示活动,工厂建有近1000平方米的月饼文化展示室和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用于史料、实物的收集,月饼文化的宣传展示、拍摄记录保存。
苗海维从2010年创办海维食品厂后,以空心粗月饼为主打产品,不断从民间收集有关史料和实物,保存有祖传的“德盛泉”木质印模,各种大大小小的传统月饼模具100多套,传统烤制的整子、圈子、印模,瓷餐及多套木制用具,并不断开展传统月饼模上吉祥中秋文化的研究,对不同图案寓意进行解读,探讨中秋民俗文化符号的含义。为更好地传播传承中秋月饼民俗文化,建起了月饼文化展示室、销售室,将经典月饼图案的解读寓意制成版面,让来此的每一位顾客,不仅购买到香酥美味的月饼,更了解到传统月饼文化的内涵,传播弘扬了优秀传统习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