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生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为后世的人不断引用,至今仍熠熠生辉。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不是把它当作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人生和社会教育的教科书。
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家中的侍婢个个有礼,修养不凡。有一次,一婢女做事不合郑玄之意。郑玄要求严格,要责罚那位婢女。婢女不甘示弱,与郑玄争辩,郑玄让人把婢女拉到泥地里,以示惩罚。不一会儿,另一位婢女经过,看到这种情景,用《诗经》中的一句诗问说:“胡为手泥中?”意为,你为什么在泥中呢?这位婢女也以《诗经》中的诗句作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意为,我分辩的时候,正逢上他发怒。
呵呵,简直是信手拈来,自由驱使。这或可看做《诗经》在基层人士的运用。
晋简文帝司马昱在他未被立为皇帝之前,桓温担任抚军大将军的时候性格非常谦和,入朝的时候,两人相互谦让,坚持要对方走在自己的前面。桓温不得已,引用《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句。意思是,“哥哥你执着殳,担任国王的先锋”。司马昱是琅邪王,桓温说“为王前驱”司马昱随即引《诗经·鲁颂·泮水》句“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作答。意思是,“无论官员大小,都跟在鲁僖公的后面出行”。桓温彼时权势很大,凌驾于诸王之上,司马昱用歌颂鲁国国王的诗,显得更加谦虚。相比之下,司马昱的引用虽有迎奉之意,倒也颇为贴切。
习凿齿、孙兴公未相识,同在桓公坐。桓语孙:“可与习参军共语。”孙云:“蠢尔蛮荆,敢与大邦为仇?”(《诗经·小雅·采芑》)。意思是,“尔乃蛮夷,怎么敢和我们大国为敌”。
习云:“薄伐猃狁,至于大原。”习凿齿反击所引的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六月》。意思是把匈奴人赶到了靠近边界的太原。但是此大原非彼太原,大原是今天的宁夏固原,不是山西太原。
撷取《诗经》句,以赋新能的手法,以阐述崭新的内涵,这也算是传统的一种妙趣了。因为这实在是又一种解读方式,早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年间便流行于贵族社会了,尤其是在外交场合里。《左传·文公十三年》有这样一段故事: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这一年的冬天,鲁文公去晋国朝见。晋国是当时的强国,小国、弱国必须和它搞好关系才行。鲁文公一路西行,在经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国君卫成公请鲁文公帮忙,请他顺便代为调解一下卫国和晋国的关系。鲁文公到晋国搞完了外交,在回国的路上,郑国国君郑穆公也来拜托鲁文公,请他代为调解郑国和晋国的关系。那么,郑国是怎样发出请求的,鲁国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左传)中记载:在那次国宴上,郑国大夫子家赋《鸿雁》(《诗经·小雅·鸿雁》)一诗的首章,鲁国大夫季文子答道:“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随后赋了《四月》(《诗经·小雅·四月》)一诗的首章。子家又赋《载驰》(《国风·鄘风·载驰》)一诗的第四章,季文子赋了《采薇》(《诗经·小雅·采薇》)的第四章作为回答。郑穆公拜谢,鲁文公答拜还礼。
双方你来我往,分别赋诗两次,国与国之外交大事就这样谈成了。
《诗经·小雅·鸿雁》首章: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诗歌以飞翔的大雁起兴,感叹在外服役之人的辛苦疲惫,最后仿佛带着哭腔在说:“想想这个可怜人吧!同情一下这个鳏寡之人吧!”郑国大夫子家赋这一章诗,分明是在鲁文公面前扮可怜,希望赢得鲁文公的同情,由鲁文公出面代郑国向晋国去疏通关系。这些话用诗歌语言诵读出来,当真文雅,且又截取现成的诗句为我所用,更显出一副从容不迫的派头,虽然是自诉可怜来求人帮忙,但话里话外一点也不伤自尊。试想同样的内容如果换成大白话说出来,的确有点让人张不开口。
鲁国大夫季文子听出了子家的意思,答了一句“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意思是说:你别只觉得就你们郑国国君可怜,其实我们鲁国国君也一样可怜,你还是去求一个不那么可怜的人来帮你吧,我们实在是爱莫能助啊!季文子感叹过后,也赋诗作答,所赋的《诗经·小雅·四月》首章是: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四月就入夏了,到了六月已经是暑气难挨,我的祖先啊,你们就不会可怜可怜我吗!”季文子引这一段诗,是在暗示子家:我们国君刚刚从晋国回来,如果答应你们的要求,就还得返回再去晋国一趟,这样的旅途奔波也未免过分了吧。
季文子虽然一力推托,子家却并不放弃,接着赋出了《国风·鄘风·载驰》的第四章: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的大意是说:“我走在原野上,看见麦子正长得茂盛。我要去求大国帮忙,可我能信靠谁呢?又有谁能够急我所急呢?各位大夫,各位君子,你们不要责备我这样做不对,你们纵然有上百种好的主意,也不如我亲身去跑一趟。这几句正好回答了季文子赋出的《四月》首章,言下之意是:奔波确实很辛苦,但还有什么办法呢?坐而论道管什么用呢?要想取得大国的援助,还是免不得劳动贵国国君亲自去跑一趟。
话既然说到这个份上,鲁国君臣看来也不好意思继续推托下去了,于是文子赋了《诗经·小雅·采薇》第四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诗句是说:“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那辆车是谁的车。战车已经备好,拉车的四匹马又高又壮,怎敢安安稳稳地住下来呢?一个月里打了三次胜仗。”《采薇》是写征战之事的,季文子这里引用出来,只是告诉郑国君臣:那我们就为贵国跑一跑腿好了,你们就等候好消息吧。
郑穆公听懂了季文子的意思,所以才会行礼拜谢,然后鲁文公答拜还礼。国家外交就是这样靠着赋诗顺利进行下来,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
孔子有这样一句名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一个人能诵《诗经》三百篇,可见在这方面已经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派他去办一些内政事务,他办不好,派他去搞外交,他也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辞令,这样的人,诗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谁管《诗经》怎么解读,爱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我们只负责好不好玩、顶不顶用。我管你怎么解读。诗无达诂,文无达诠。食古不化不是其该有的本质,具体情况具体运用是其活的灵魂。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竞赛,比的永远不是“纯”,而比的是“强”。一种思想文化上的灵活运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它的土壤。《诗经》的美丽、无邪,《诗经》的言外之意、意内之叹、叹中之思,如夜间皎洁的月光,穿越历史,千古不衰。
《诗经》的光辉
作者: 时间:2023-09-18 次数:177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