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寨的任姓教授与土工程师 作者: 时间:2023-08-21 次数:157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任宝太
  邓朴方(左四)返校看望任进宝(左三)等老师
  牛家寨是清源城附近的一个大村,任姓源于太谷县的任村,是明末清初迁来的,差不多与村同龄。
  从清朝直到民国,取得功名或上了大学的,并无一人。直到1949年共和国建立后,任家的子弟中天分较好或刻苦用功的,才一路深造,有当了教师教书度人的,更有三人甚至成了大学教授。
  这三名教授中,成就最高的当数南街的任进宝。任进宝(1938——2002),男,生前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党委书记、核物理教授。他的父亲解放前在交城县当邮差,因为行四,村里人都喊他爹邮政四。
  因为父亲有固定收入,任进宝也有机会从小学到中学接受了基本的教育。1949年后,他辍学随父亲到了交城,在邮政局打工,开始自食其力,后来又到了太原市邮政系统正式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高中课程。60年代初,他以同等学历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当年山西考入4人)。
  在校期间,他抓住时机发奋学习,成绩突出。因为年龄相对大一些,人又老成稳重,成为教师的帮手,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并做学生管理工作。比他低两届的同专业学生中,有一位个子不高、身份相对特殊的学生,叫邓朴方,人们都知道是邓小平的儿子。原来二人并无交集,只是在任进宝留校后通过学生管理二人才相识。在特殊的年代,邓朴方受到的冲击很大,任进宝作为管理教师,对他十分同情,尽自己的力量为他提供帮助。后来运动升级,1968年5月,邓朴方跳楼致残,任进宝不顾别人的非议,坚持尽自己为人的本分和管理教师的责任,积极组织送医善后,使伤者得到救治。上世纪80年代,邓朴方担任中残联领导后,曾专门返校看望任进宝等教师。
  1969年10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国家的尖端科学教育与研究单位分散搬入山区,任进宝也随技术物理系搬到了陕西汉中的大山中,称为653工地,后称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当时他已担负了一定的领导管理任务,在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在加强保卫和保密管理的同时,不忘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发展核科学事业、为国防服务的宗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参与承担了“核爆炸现场强γ下测弱β污染仪”、“中子核数据评价”、“重核裂变瞬发中子能谱”等国防任务,以及“X射线荧光分析仪”、“金硅面垒和硅锂漂移探测器”等生产部门急需项目的研究,胜利完成任务。1978年4月,北大汉中分校搬回北京,他继续认真教学,培养人才,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1980年步入中年后,他同时兼顾党务和教学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进入了黄金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步卸下了领导职责,有暇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90年代,他主动承担了北大在山西省的招生任务,期间曾专程回乡到清徐中学,与师生座谈,表达了让家乡的更多合格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的殷切期望和愿意为此提供帮助的报答家乡之情。2002年,任进宝因病去世。
  除了任进宝,余下的两位教授都是女性,年长的叫任秀珍。任秀珍(1954—2019),女,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英语教授,曾任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主任、山西省外语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国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连续8年担任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心阅卷教师。她语言天赋较高,精通英语、日语,粗通德语,孩子到法国留学后,为了方便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又自学了法语。
  任秀珍出身贫寒,在解放前夕,祖父因阎锡山暴政而饿死,两个父辈死于战乱,祖母因无力抚养而将一位孙子卖与他人。出生于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的她,1974年她从吴村中学高中毕业,回村后即被村党支部作为培养对象,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兼大队文书,不久入了党并担任村党支部委员。
  做青年工作,难免有调皮捣蛋的。后生们为了考验她的胆量,和她来了一出打赌取书,就是深夜12点将一本小说放在村南的井边让她去取回,取不回就不服她。这口井早些年曾有人跳井自杀过,男人们天黑了都不愿意到跟前,更不用说闺女家。但为了取得青年人的信任,做好青年团工作,任秀珍决心按时取回这本书。当夜12点一过,她鼓起勇气硬着头皮就往井边走。那几个一直盯她的后生们一看她真的来了,就钻到茭子地里装鬼叫,想吓她回去。她把心一横,锵锵地就走上井台,拿起书就回。到家后才发现后背湿了一片。
  在村工作期间,她竭尽全力为乡亲们服务,有需要开证明盖章或办理手续的,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随叫随到,经常刚端起饭碗就放下,绝不让村民等待。当时牛家寨村子虽大,但能写对联的人却不多,乡亲们过年时经常为写对子发愁。她不顾自己基础差水平低,找出旧日的字帖,抽空练习,当年就承担了大半条街的对联书写任务。腊月里白天要做大队、支部的事,晚上经常书写到深夜,连腰也直不起来。当时上级在村里有招工、推荐上学的机会,作为村干部的她没有一次为自己或家人谋利。由于她一心为村民服务,深受群众好评。
  她家里弟妹小,兄长在外当兵,人口多劳力少,当时已欠下集体两千多元,属困难户。而大队干部挣的工分略高,为了多挣工分还饥荒,她坚持天天出工,几年下来硬是和父亲一道把债还完。
  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吴村中学的教师们热心地走村串户,动员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底子比较好的同学报名。任秀珍作为教师心目中有希望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又翻出了压在箱底的书本,开始复习、自学。白天完成大队的公务,只有早晚有点时间学习;家里人口多,住房逼仄没地方看书,她就搬个凳子躲到羊圈旁的角落里不停地写和背。经过两个来月的紧张复习,终于过关斩将,顺利通过了预选和正式考试,第一批考入太原师范(不久改称太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名太原师范学院)外语专业。刚刚恢复教学的太原师范,人手紧缺。因为是党员,人又踏实可靠,任秀珍尚未毕业就被学校选中留校工作。她一边承担学校的工作,一边坚持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业。
  1980年,她从太原师专调入太原工业学校(今太原工业学院,曾用名太原机械学院专科部和华北工学院分院)任教。在教学中,她深感知识储备的不足,好强的她在发奋自学的同时,积极抓住机会充实自己,先后到上海机械学院英语系、西南师范大学英语系进修,完成了从一个大专生到研究生的学历提升,获取了学士、硕士学位。后来,她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在西南师范大学交流半年,返校后担任了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基础部主任。2002年学校升本时,她牵头创建了该校外语系,任系主任,临退休又担任了任校长特聘教学督导。
  在职期间,她发表了外语教学论文1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有《实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等英语教材5部,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兵器工业出版社和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所教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连续10余年在兵器工业系统高校居前列。她视学生如家人,对好学贫寒者出钱出力提供帮助,深受学生爱戴,桃李遍及全国。病重期间,有多位学生专程从两广、云贵等地来太原探望,提供经济支援。
  在任姓的学界名人中,还有一位山西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任瑞芳,是西北大学的博士生,数学副教授,属后起之秀,目前已成为该校的教学骨干。
  说完教授,还有一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清徐建筑界的传奇人物,人称土工程师,这就是任维彦。
  任维彦〈1915一1985),男,小名叫河宁子。他文化并不高,也就是个高小,连初中也没上过,人也长得粗粗笨笨,比较肥胖,不注重外表。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着近乎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师傅的指点下,硬是凭着超强的自学能力,成为令大学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敢小看的清徐建筑设计界大拿。据业内人士讲,单论数学,他的运算能力已至少达到大学水平,他甚至懂得一定数量的建筑设计方面的英文词汇。
  人们称其为土工程师,一是他住在村里打扮土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缺少文凭证书,不是科班出身。其实你要把他等同于村里凭经验施工的老建筑师傅就错了,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造诣,是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的。
  任维彦从小在牛家寨刘家巷长大。1946年前后,他已接近成年的儿子意外离世。失去爱子的他大受打击,茶饭不思,也不出门见人,精神一度近乎失常。村里有位叫张歧盛的邻居十分关心他,怕他继续颓废下去成了废人,一家人生计无着,便细心开导,鼓励他振作起来。为了让他换个环境,尽快走出悲痛,张又领他上太原,进了太原建筑工程公司做工。
  任维彦本就有天资,村里人刚到新地方做事又本分,有不懂的总要问清再做,不得过且过,更不糊弄人。公司里有一位负责技术的工程师,人们都尊称为蔡师傅,见他踏实可靠,好学好琢磨,有些技术上的事一点就透,是个可造之材,不由得生了爱才之心,就倾其所学,向他传授工程设计知识,督促他从晒图、绘图做起,边干边学,扎扎实实地把建筑学知识过了一遍,任维彦也肯吃苦用功。在蔡师傅的带领和教导下,他的建筑设计底子打得十分牢靠。
  解放后,任维彦正式成为太原建筑工程公司五队的职工,随工程队先后在临汾、孝文山林场等地搞建筑设计。这时的他已经逐步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苏联帮助我国修建临汾乔李机场(现临汾尧都机场),本来已于1959年9月建成通航,但一年后即因多种问题被迫停用,其中就有砼裂缝问题。这时,中苏交恶,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给中方留下个烂摊子等着看笑话。砼裂缝的处理当时在全国都是技术难题,中方技术人员对此没有过关,连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也头疼不已,反倒是只有实践经验的任维彦不信邪。他主动站了出来,挑头与工程技术人员担起重任,发起攻关,他们日夜奋战,多次试验。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困扰中方的技术难题居然被成功破解,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乔李机场也顺利复航。任维彦一举成名。
  1962年,根据当时精简压缩城市人口的政策,任维彦戴着大红花携一家四口回到了牛家寨,参加农业生产。当时的清徐县,大型建设项目很少,小型建设都由亦农亦工的农村建筑队承担。这些队伍凭经验施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几乎空白(一直到1988年全县才有5人经考核取得了中级技术职称,多人取得初级职称),所以搞过大型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专业工程师十分稀缺,县里有好多工程准备上马却因找不到工程师而犯难。听说牛家寨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马上成了抢手的宝贝圪蛋。就这样,任维彦又出了山,人住在村里,却被县里的有关单位请去常年搞工程设计。当时县里的好些大工程都出自他的手。他主导设计的县化肥厂、县农药厂、马峪水泥厂、县职工子弟校教学楼、旧清中礼堂等建筑,在当时均属县内少有的大型建筑,设计建造难度具有突破性,在今天看来,也是设计合理,功能适用,外型美观,质量坚固。
  1985年前后,随着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建筑工程师缺少的情况有了改观,任维彦遂受聘于新兴的工业大村赵家堡,担任工程师,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收山之作。
  任维彦在职场驰骋几十年,一直没有学会骑自行车,而且也从不坐别人的车,只坐本村邻居刘海青的自行车。要是刘海青没空,他出门就一身蓝布裤褂,不紧不慢地靠两条腿步行,这也是这位传奇人物的一大特点。
  在职时的任秀珍教授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