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民夜校照亮和美乡村路 作者: 时间:2023-08-21 次数:14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为打通农村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我县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夜间和空闲时间,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将其打造成“技能加油站”、“知识储备站”、“议事工作站”、“群众联络站”,通过农民夜校托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
  接“地气”聚“人气”提技艺解民忧
  “巨峰葡萄是短梢品种,大家看,1、2、3,在第三个芽穗下修剪就行佬,巨峰葡萄果实颗粒大,成熟时紫黑色,果皮厚,果肉较软,味甜、多汁.”
  这是清徐县果树站站长贾英老师正在马峪乡龙林新村农民夜校讲解葡萄枝修剪技术,这样的教学每月至少一次。马峪乡农民夜校课程有内容有深度,接地气聚人气,在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好运用好的基础上,强化问需问计问策问效,开设群众喜欢听的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将室内课堂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教学,进一步延伸学习、谋划、实践等多条轮训支线,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提高,汇聚起磅礴力量,迸发出党建引领发展的新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生态马峪、魅力葡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不忘恩”“不忘情”榜样力量代代传
  东于镇农民夜校结合“学习身边榜样”活动,挖掘了一批先进典型榜样,纳入乡村党员教育师资库,通过榜样讲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先进事迹,引发广大群众情感共鸣,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几十年前,咱黑岔村还是满山光秃秃的,‘山高坡陡石头多,一出门子就爬坡。土地都在山上挂,吃饭吃的糠窝窝’,是咱黑岔村的真实写照。上世纪50年代末,一场暴雨将黑岔村1500多条地垄冲毁。这场灾害让我悟出:灾害在于洪水,根子在没有树林。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要把人生最后一个战场选在荒山荒坡上.”
  东于镇中梁村(原黑岔村)90多岁的桑石宝老人一遍遍讲着自己的种树历程和宝贵经验,每次在课堂最后他都会说“全国现在还有很多荒地荒山,我讲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为了不忘党恩,不忘党情,能够把绿化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共商共议”激发群众积极性
  “以往开会都在党群服务中心,每次议事的时候,想让全体村民参加,但是大家都私下来反映,感觉在党群服务中心议事太严肃,大家都不敢发言,自从把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商议的事搬到农民夜校之后,大家都轻松很多,发言也踊跃了。”孟封镇东罗村党总支书记时永柱说。“东罗村发展靠什么?”时永柱抛出的问题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思考,经和村民们共同讨论后,提出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扩大“东罗甜瓜”品牌影响力,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品牌,带动村民和周边村庄的发展。
  时书记还结合当前东罗村变化和幸福生活,融合村民政治思想和行动,经常在农民夜校给群众讲时事政治,开拓群众视野,打开群众格局。
  让夜校常态化当健康守护人
  “广大村民注意了,今天晚上七点,农民夜校健康大讲堂讲日常养生常识啦,请大家准时到村卫生室听讲。”村头大广播时常响起广播员清脆的声音。
  柳杜乡柳杜村农民夜校根据村民们的需求,打造了“健康大讲堂”,卫生所的赵卫斌医生是第一位讲师,经常给村民们讲解一下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大家每次都听得非常认真,有时候也会现场演练推拿手法。在赵医生的坚持下,农民夜校健康大讲堂受众越来越多,每次很多邻村的村民都会过来听课。并将邀请县、乡医院的科普专家来给村民讲课,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学到健康知识,将“农民夜校健康大讲堂”常态化。
  温室种植发展学知识搞建设
  徐沟镇东南坊村在2022年建设48栋温室,但村民缺少相关经验,对于温室种植内容知之甚少,于是村两委牵头与县蔬菜办对接,邀请山东寿光专家组,对温室种植户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李教授结合自己30多年的种植经验生动授课,并针对病虫害、植物营养等方面进行讲解,课后跟随种植户到棚内进行现场讲解指导,使村民们对种植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实刚开始办班的时候挺难的,我们第一次邀请专家过来讲解的时候,只有几户温室种植户来听课,我们联系其他种植户,给到的答案都是,‘我都种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不知道如何种植吗?’,后来,大家看到跟随专家组的种植户的温室果实长得又大又多,才慢慢开始参加学习。如今只要是农民夜校开课,提前把开课时间发给村民,村民就会提前到会场,生怕抢不到座位。”徐沟镇东南坊村党总支书记赵晨说。本通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