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的信 作者: 时间:2023-08-16 次数:13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康广宁
  丁酉年新春,收到了远在兰州市二叔的来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鸿雁传书,早已被人们摒弃,但是在我与二叔之间却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沟通方式,既传统又新鲜,还略带点反潮流。
  二叔殷殷的教诲,引经据典,纵横捭阖,震荡着我的心弦,不仅激动着我的情感,还能引起我丰富的想象。每当我读着这些信笺,有一种温暖,真难说清这是明媚阳光呢,还是二叔那笔端的春温。
  二叔名叫康进才,1932年2月生于古老贫瘠的原平文治村里,自幼家穷,过着吃糠咽菜,饥寒交迫的清苦生活。人常说寒门出贵子,二叔虽然出生贫困,但自幼聪明好学,品质善良,从小就会给众人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兄妹四个中最懂事的。四五岁的几个小孩子,在别人家吃饭时去串门,二叔断然不进别人家的门,守规矩,懂廉耻。七岁念书时,因家中贫穷点不起煤油灯,二叔爬在灶火旁边借着柴火认字,堪与凿壁借光的故事媲美。孩提时常劝告姐姐弟弟,不要与村里的赖孩子玩耍,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10岁在离家25里的屯瓦村念书,穿着母亲用孝衣浆染改制的衣服,被伙伴们认出嘲笑后,断然削发明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下。”1944年二叔12岁,冒着抗日的烽烟,在武工队的护送下,步行500多里赴岢岚宋家沟,投身革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联在一起。1945年春节,天寒地冻回不了家,留在八路军学校过年,与炊事员睡在一条炕上,浑身的虱子把炊事员咬醒。
  在二叔的来信中,谈及上面这些往事,他这样写道:“我这一生客观上是战争加贫穷,但主观上还是自己德智体素质差,早年失学当兵,后又患病,再加上贫困的家庭,所以我走的人生道路太坎坷了。”“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却没有被困难打倒,感受过许多痛苦,却没有沉在其中不能自拔,且在每一次困难之后,越来越坚强,在每一次痛苦过后,越来越豁达,越来越明白爱的含义,胸怀越来越宽广。”
  二叔与父辈们在国家的多事之秋,像一颗颗飞扬着的蒲公英的种子,在一场场人生的暴风雨中,飘荡抛洒,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从幻灭到冷静,从浪漫到理性,历练了人生,知道了这个世界变化的真谛,是由众多无数的失意和得意组成,蓬勃的生命之花,靠着各自的坚贞和顽强,而结出硕大又坚实的成果,天道酬勤,无怨无悔。
  1946年7月,二叔考入离石贺龙中学,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分配到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作,当过会计,出纳,保管,押运。1949年进军大西北进入兰州,成为西北军区财政部的一员,1950年18岁的二叔已是营级干部了,由于为人实在,深得领导与同志们的信任和喜爱。
  1950年由于用木炭烤火,患肺结核病,不得已回到老家文治村养病,直到1955年10月才又返回部队。历任兰州军区服务社政治助理员,教导员。1966年受到文革冲击,挨过批斗,戴过黑牌高帽,大年三十家门上被贴白对联,满院子铺满大字报;1967年以后恢复工作,1983年光荣离休。
  回忆往事,二叔自豪地写道:“我与经济打了一辈子交道,身边的人年年有因为经济问题,而被送去劳改的,而我自己洁身自好,堂堂正正,没有半点经济问题,我的座右铭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崇礼尚义,永远向前。”那一份无求的境界,那一份高尚的品行,那一程艰难的经历,谱写出一曲可贵的人生之歌。
  在这里,我读懂了淡泊明志,学会了宁静致远,体验了壁立千仞,领教了海纳百川。人与人到底有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缕相连呢,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这些层层叠叠、绵绵絮絮、如网如麻的牵挂,在二叔给我的十几封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老人家饱蘸深情,春潮带雨,拳拳赤忱,洞见肺腑。一声声叮咛,一句句嘱咐,便是改变人心的律动。二叔不能左右他人,却时刻示范着他人。
  二叔参加革命早,立功提干早,工作处处走在别人的前面,但二叔结婚成家却相对较晚,具体原因,从二叔一封封来信中我读出了端倪,找到了答案,原来二叔为了全力培养三叔念书考大学,节衣缩食,故意推迟了成家的时间。
  泪水是流动的乡愁,牵挂是无声的亲情,二叔虽自幼外出,但他的心里久久惦念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接济着几位上了年岁的亲戚,三姨、二妗、大嫂,每过时节必写信问候,寄来钱物,牵挂着她们的养老问题,医保事项。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二叔行善过程中的虔诚纯净与幸福感,就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高回报。二婶是兰州本地人,与二叔成家后,当了军区后勤部印刷厂的工人。1962年,二叔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压缩家属回家务农,后来二婶当过环卫工、清洁工,一直没有成为正式工。如二叔利用手中权力,找找关系,给家属安排一下,只是小事一桩,但二叔革命一生,未给妻子谋得一份工作。二叔这种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品格,真令那些贪奢者们,无地自容。
  对于这些问题,二叔在信中写道:人的一生其发展规律和全部任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应抱朴守真,涅而不缁,言信行果,谦冲克己,我们应牢记张澜的四免一戒;“人不可不自爱,人不可不自修,人不可不自尊,人不可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我有一位文武全才的二爷爷,名叫康履仁,此人曾经在续范亭的抗日决死纵队当过连长,他于1949年以前被阎军的上级军官杀害,而杀害他的那个何炳于1952年被原平人民政府镇压。对于这段历史在写文治村史、康氏家史的时候,我天真地推理到:被坏人杀害的人就是好人,便给二爷爷冠上了一顶红帽子,成了英雄。二叔悉知此事后连写几封信,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要求我加以改正:“写历史和做人一样,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虚假,关于红帽子的问题,假如不是现在提出,而是再过几年提出来,那时我们都不在了,恐怕就没人提醒和批评你了。写历史不是为了好看和炫耀,而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正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看到二叔抑扬顿挫的用词,犀利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二叔那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精神,了解了二叔的良苦用心,懂得了历史不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我的三叔名叫康进明,是我们康家老一辈人节衣缩食,鼎力培养的人才,心脑血管的专家,医学副教授。他事业有成,医学精湛,却因为饮酒过度,早早就星辰陨落,只活了74岁。二叔在总结经验时,经典地写道;“一个人能走多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看他能摆脱多少诱惑。”
  王世真院士说过这样几句话;“人的一生,体是基础,德是根本,然后才是追求学问与事业。”这段至理名言,经常被二叔用来自勉和教育后人,二叔自嘲自己:“在贫穷和疾病中求生,在愚昧和无知中探索。”
  二叔18岁患肺结核,回家养病,后来相继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支气管炎,2010年又发现肝上长了肿瘤,真可谓命运多舛,但是这些病魔都没有把二叔吓倒,他总是从容面对,泰然处之。二叔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痛苦是一所大学校,我的一生全在这所大学,已经习惯了,抗击大病,疏通血管,补虚弱。”“暂时稳定,带瘤生存。”“最近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似乎比以前还好”云云。
  看到二叔这样的心态、现状,我如闻淡淡幽兰,如睹春日青山。人生路上,痛苦和疾病不可避免,是消极面对,还是积极应对,这将决定人生的暗淡与辉煌,值得喝彩的人生正是因为你在恶魔面前,依然能够昂首挺胸,谈吐自如。
  现在的二叔,每天生活日程排得满满的,散步、锻炼、看书、学习、看电视,写信与老朋友聊天,过得很充实。所有这些忙忙碌碌,都是生命之树常绿的本能体验和生命价值理直气壮的表达。我由衷地感谢上苍,赐予我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衔惠含仁的二叔,更感谢那一封封怀瑾握瑜,古道热肠的长信,它指点着我的心路,净化着我的心灵。我也由衷地祝愿二叔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那几页我随手就能轻翻的信纸,对于二叔来说,都是灯下伏案,案牍劳形心血的结晶,每一封信都是一份人生的厚礼。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