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奇迹在这里闪光 ——县人民医院内科医护人员工作小记 作者:陈宏健本报 时间:2012-12-09 次数:33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陈宏健本报通讯员任小丽
  这里是患者的心灵家园,这里是患者的康复天堂,奇迹在这里发生,生命在这里重新生辉!
  诊断不出病因的患者,在“指挥员”气定神闲的统领下,在一帮“战斗员”团结一致的抢救下,生命的花儿重新焕发了生机。
  9月12号上午。县人民医院内一科迎来了一位特殊患者——该患者已不间断发热3个月,在省级医院住院一段时间也没有检查出来病因,病情愈加严重,家属无可奈何,只得办理了出院手续,就在该患者出院第一天,即出现神志模糊,家属求助于内科韩晓霞主任。韩晓霞建议住院治疗,进一步完善检查。
  患者,王某,女,74岁,住院后查体: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乱语;急查电解质:血钾2.92 mmol/L 、血钠125mmol/L 。医护人员立即给予静脉补钾补钠,全科大夫在韩晓霞的指导下,边治疗、边检查、边研究讨论病情,韩晓霞分析病情初步考虑“结核性脑膜炎”,但没有依据,准备行腰穿确诊。
  入院4小时,该患者突然出现高热、昏睡、烦躁,呼吸困难,神志昏迷,病情明显加重,拍胸片提示:右下肺片状密度增高影,病人血氧饱和度为70%,诊断为“重症肺炎”。韩晓霞当机立断,立即组织急诊抢救,亲自为病人行气管插管术,上呼吸机,全科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团结协作,抢救紧张有序,相关专家也赶来参加会诊,通过细心观察病情,根据化验结果,精心调整治疗方案。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们紧密配合大夫,工作也毫不逊色,别看她们年纪轻轻,技术上是毫不含糊,5路液体同时顺利输入、呼吸道随时保持通畅、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各项血、痰标本及时留取,正因为她们对患者痰标本的准确留取,为大夫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患者终确诊为“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
  该患者被确诊为“肺结核”后,在防护措施不完善和考虑到不宜转院的情况下,全科医护人员在韩晓霞的带领下没有一个退缩,治疗和护理照常进行,毫不顾及个人安危,大夫加班加点,护士白天黑夜专人护理,经过9天通宵达旦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病人的儿子亲眼目睹母亲的病情变化及医护人员的抢救经过,感激不已,“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就没有我妈的今天”。是啊,正是由于他们这种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才一次次将患者从生与死的边缘拉了回来。
  一位名字叫做梁小刚的乡村医生曾在妻子病愈后给予他们最中肯的评价,“韩主任,你们的技术赶上省级医院了”。缘由为何,是因为他妻子患“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住院,但其当时打心里不相信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生怕耽搁了他妻子的病情,一直想转院,可是这种病原则上又不能转院,适宜就地抢救。在经过县医院内科积极抢救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平稳,家属仍不放心,自己拿着治疗方案赴上级医院请专家会诊,最后专家说治疗方案完全没有问题,这才打消了他的疑虑,悬着的心终放了下来。
  曾经有一位北京某大学的教授,在我县出差期间,突发心肌梗塞,也是经过内科医护人员的抢救,才好转出院,最后家属千恩万谢:“真不敢相信你们县级医院有这么高的医疗水平,你们大夫、护士都这么年轻,技术这么高,护理工作做得这么细致周到,我们全家人太感谢你们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几例都是上级医院放弃治疗的患者,家属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内科再尽尽心,结果通过韩晓霞及其全科人员精湛的技术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好,最后好转出院。所有这些都与他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收获就是病人痊愈好转出院,收获就是知识越来越丰富,收获就是技术越来越高。
  作为医院的窗口,医院的形象所在,这里的要求最高,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可以说,她们是天使,更是战士,时刻准备着应付急诊事件的发生,时刻准备着同死神展开一次次较量,分秒必争!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