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阎村、洪福寺与七十二村公议署 作者: 时间:2012-12-02 次数:51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左士汇
  七阎村之说历史上在府十汾八县中比较有名。然而多数人并不明白其中底细。甚至阎村本地也少有人能说清楚。与李善兵老先生谈及此事觉得有必要把七阎村、洪福寺与72村公议署的历史介绍给大家。
  笔者也是儿时通过听奶奶讲故事对此了解点皮毛。据我奶奶说古时只有一个阎村,是个很大的村子。村东的阎都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坐东朝西,正对着村口。现在的“和尚地”就是当时僧人营种的庙产。阎都寺背后不远处有一条南流的大河。截去阎都寺南边村东南的一角,形成了河东面的一个小小阎村,人们就叫它东阎村。河道向南流向拔奎,至今人们还叫此处地块为河塄上。一次发大水,将村子一截两段,此后阎村大不如从前。在截断的南边有几座高大的老屋被冲倒,形成四面河水中间突起的一大片高地,这就是圐圙村的来历。被截断的南半村人们叫南头,北半村叫北头。北头与史万两庄合称上三村。南头西边也有个小村,人们就叫西阎村。左家西阎村与河截为南段的半村,加上圐圙村为下三村。此后上三村立社为上阎村,下三村立社为张阎村。曾割到河东的一段叫郝阎村。这就是一个阎村分为七个阎村的来龙去脉,大河改道后给七阎村留下许多特殊地名。如张阎有横畛、斜畛、横中河等地。三官庙背后墙上有河神牌位,至今仍存。
  大清顺治年间天下大灾,唯独七阎村大丰收,父老们认为这是神仙显圣。故发起重建阎都寺,集资建成一处较小的庙宇,题名洪福寺。坐北朝南,坐落于上阎村北端,与史万二庄都很近,定为六月麦收后唱大戏,四月二月唱木偶、灯影戏敬奉神灵。因塑像精美,曾引来数位僧人驻锡挂单。
  乾隆年间阎村有好几家在东北做买卖的财主生意大发。遂出资重建洪福寺。于原址扩大规模,寺庙变的宏伟壮观,山门对面建的乐台,规模、样式邻近少有。据说,台基中埋了许多大瓮,以致声音能传得很远。并发起九月二十七日的庙会,延红角、请名班唱戏七日,大宴宾客。绅士、大户、名人和各村村长,汇聚寺庙,供茶供宿,轰动一时。虽有三个阎村立了社,但七阎村民众感情深厚,还以七阎原是一家自居。正月里闹红火、迎鼓、踩高跷、背铁棍、舞龙、舞狮等还按原先路线绕遍六个阎村。因郝阎割到河东,修建村北的茶房时,郝阎也没参与,所以迎鼓时的社火就不绕郝阎村了。
  郑村等三村划归了交城县后,清源降县为乡,归徐沟县管辖。清源县原来的钱粮、刑名等六房机构还留存着应付差事。这些人因远离县治,办事敷衍,以致农家、商铺、煤窑、作坊管理混乱,不但增大税赋数额而且很不公平。清源各村之民事纠纷也多起来,一度混乱不堪。在洪福寺九月二十七庙会大宴宾客之际,各村士绅们商议出一个办法,将洪福寺定为包括清源城关在内的72村议事庭,称为公议署,经徐沟县允许,各村士绅选举出领导者,叫主事,成为清源乡的一套行政班子,协调72村的关系。成立之初,不但将清源乡的公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且民间大小纠纷、村与村之间大小事务也能妥善处理。为了这些任职的人员来往办事以及招待各村村长士绅,曾饲养了一批马匹。
  好多年之后,因管理不严,这方面开支不小,徐沟县县令对此情况认为不妥。前来处理后曾立起一通《去马碑》,记载处理结果。后来因年久日远,公议署逐渐颓废,直至销声匿迹。这就是七阎村、洪福寺与72村公议署的一段历史。
  以上这些都是听奶奶讲故事的一些残存记忆,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望读者见谅。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