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月英
好大一座山,好美一幅画!
初冬的马峪乡圪垛儿村,一派热火朝天建设新农村景象。11月23日上午,正值全县上下轰轰烈烈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热潮之际,作为十八大精神宣传采访组的一名成员,作为农业大县的一名新闻人,记者走访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在这里,给人感受最强的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一种生态经济型新农村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与活力。
有大学生村干部高旭彬引路,这次的采访格外轻松。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太阳暖暖地照着每一座山丘,照着一片片树林。沿着一路上坡的山路,呼吸着一股股清新的空气,听喜鹊喳喳儿叫着从头顶飞过,有野兔、松鼠时不时窜出顽皮地与人打招呼。一路的好景色,使人不自觉地将平缓的脚步提速,由一路行走到一路小跑,直奔山顶而上。
卷首:喜庆十八大核桃种植忙
山头上,一条标语迎风招展:“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大精神被圪垛儿村村民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读、领会,使人顿觉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向着山头一路走来,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景象。一排排梯田中,一行行刚刚挖好的树坑旁,村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正在种植核桃树。
马峪乡圪垛儿村位于县城西北部,都沟河流域内,地处山区,毗邻清徐西边山生态旅游区。全村总面积2457亩,其中耕地497亩,荒山面积1050亩,人口200余人,党员14名。圪垛儿村是传统葡果种植和生态之村,位于“马峪葡萄”的传统产区,50年代农业社期间所产的葡萄远近闻名,同时还盛产核桃、枣、花椒。圪垛儿村群山环抱,全村植被丰富,有植物50余种,周边数公里范围无任何污染。圪垛儿村又是经济社会相对偏僻落后之村。该村是典型的深山区村,距县城6公里,却要走半个小时山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山村发展,村容村貌和经济建设远不及周边村,村民不得不下山进城打工,村里常住人口不足50人,以老弱病残为主。
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新建雨洪水集蓄工程,解决种地靠天吃饭的问题;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在山腰上修建了宽4米、长3公里的砂石路,收购葡萄的车可开到田间地头,同时,实现了“户户通”;新建了卫生所和农家书屋,提档升级了村级活动场所,切实让老百姓体会到了科学发展的实效。
今年5月中旬,大学生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旭彬主动到省林业厅造林局就发展圪垛儿村林业事业寻求支持、争取项目。6月,由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的《清徐县圪垛儿生态经济村总体规划》出台,标志着“圪垛儿生态经济村”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重点建设十大工程:村庄绿化、农民公园、草地枣园高产示范区、核桃良种示范区、石质山混交造林示范区、引水工程、修路、停车场、通道绿化、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把圪垛儿村建成生态良好、产业突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该村要重点完成的任务是建设300余亩1万余株的核桃良种示范区。
田间,村民们边种树边聊天,话题热点落在十八大关于三农方面的政策上。
高旭彬边和大家栽树边说:“这几天按照县里要求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报告说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觉得报告中说的方向和咱村现在走的是同一条道儿,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建立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咱村一改单一、传统的葡萄种植业,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发展核桃与骏枣,构建的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贯彻落实十八大,多种树、种好树就是真本事……”村委副主任武东明提起十八大,他的解释朴实明了。的确,种好树就是真本事。据测算,该村仅核桃树一项,每株树盛果期一年产核桃5—10公斤,每公斤30元,人均40株树算下来一年的收入就是1万元,这样算算,何止翻两番。
扑簌簌,一只喜鹊飞上红色条幅,喳喳喳叫着跳着,仿佛在和村民们抢话题一般,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大家聊着笑着,手脚也不停歇忙着:挖坑、种树、填土、踩实、浇水,村民们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十八大精神如开篇卷首,将生态圪垛儿村的美丽画卷翻开新的一页!
卷面:项目落地年根深枝儿壮
山腰间,圪垛儿村西北方向的一片开阔处,呈大鹏展翅形直通远处。这里是该村又一个转型项目——百亩骏枣园基地。
在这里,村民武有忠告诉记者,这是俺村的第一个宝地。
这片260余亩的土地,曾是村里唯一一块比较集中的平坦地。然而,这片土地虽平坦,但多种植低产葡萄。2011年年底,高旭彬再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打开发展瓶颈,他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高、思路宽的优势,与村两委一班人详细分析村情民情,经过多次会议协商,锁定了以种植业为主体,养殖业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两翼的山区特色村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依靠群众、用好政策、借助外力、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园区承载、整村开发的工作思路。制定了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第一年(2012)一村一品建设年;第二年(2013)整村开发建设年;第三年(2014)村民增收见效年。
回顾此前走过的三年。2009年,该村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村两委班子成员武伟儿、武东生等的帮助支持下,解决了吃水、浇地、行路等困难;
2010年,该村统一开发规模种植,引导村民流转土地160亩,集中连片种植矮化骏枣,并且在农业科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树间套种,2010年土豆产量8000公斤、香瓜1200公斤、红薯2500多公斤,当年收入8万元。在此基础上,该村成立了由高旭彬创办的我省首家大学生村干部合作社——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了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合作起来闯市场的机制。
2011年,圪垛儿村挖掘百亩骏枣园潜力,搞生态旅游,形成了“赏枣花——品枣蜜——采骏枣——精包装——树品牌”的农业体系。
今年是我县的项目落地年。在圪垛儿村,骏枣已进入结果期,亩产量达120斤,收入40余万元,第一个聚宝盆开始显效。今年9月,山西特石集团和圪垛儿村结为对子,一起开发盆观赏骏枣,成功注册了“锦源”商标和无公害认证,为今后实施合作化经营和品牌化运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村300余亩的核桃基地正成为该村另一个“聚宝盆”,使圪垛儿村以建设“生态经济干果林”为“一村一品”的立体发展框架更加条理、明晰起来。
卷底:种五朵金花建天然氧吧
山坡上,放眼望去,圪垛儿村的经济林、生态林,正日益构筑着一座绿色的天然氧吧,成为我县贯彻落实“四化山西”之“绿化山西”精神,建设绿色清徐的生动实践。
而今,在这座绿色大氧吧中,圪垛儿村村民正在精心打造着美丽的“五朵金花”。在村两委一班人努力下,省林业厅将圪垛儿村定为下乡住村点,全村将开展造林绿化建设,拟投资340余万元实施200亩骏枣示范园、300亩核桃示范园。可看到县城全貌的二龙山农民公园、石质山荒山混交林造林工程、循环水网建设共五大工程,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圪垛儿村建成生态良好、产业突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二五”期间,圪垛儿要形成枣、核桃等干果种植为主业,土鸡、羊养殖和“农家乐”为副业的产业体系,扩大增收渠道,村民年人均收入要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000—5000元,真正实现转型跨越和农民收入翻番。
十八大报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别是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明确要求,为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圪垛儿村精心打造一村一品,集约化生产为实现农业高效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经营手段、技术服务,有效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同时发挥条件优势,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黄金产业,强化了农业全产业链理念;培育优质、高效的优势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成生态经济村的进程中激流勇进。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厨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归来的路上,车里的收音机正播放着欢快的歌声,一支“在希望的田野上”将小村的和谐与温馨唱响;归来的路上,望着漫山遍野的油松、侧柏,望着漫山遍野挖坑种树的村民,望着眼前这位用青春之火点亮新农村希望的大学生村官高旭彬,感受到的是一种愚公移山的坚韧,一种转型跨越建设新农村的激情。
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一个有着根深蒂固传统观念的山村,如何能高度统一地将发展理念合二为一、达成共识?高旭彬的一句话令人倍加振奋:理想信念高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