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门前的两株古槐,相传为寺院高僧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所栽。东侧古槐龙形,西侧凤形,龙腾凤舞,伸着臂膀,似在迎接我们的到来。1400多年的风霜雪雨,古槐皮似鳞,枝如铁。如铜的杆曲来扭去,如蟒走蛇行。清顺治年间,知县和羹为清源新增八景题写绝句,其中一首为《山寺槐阴》,诗曰:“饱经风霜不记年,鼓柯振叶上参天,法王宫下樵苏少,况是深山地处偏。”和知县诗中所咏,便是这山门前的双槐。说明早在三个半世纪前,就有人对这两株古槐大加褒嘉并作诗记之了。
传言,一白胡子老头曾对游人说:古槐枝干上隐藏着黄鼠扑星、犀牛望月、黑虎巡山、玉兔捣药、云龙布雨、蟒蛇吞食、奔马嘶鸣、羚羊跳崖、仙猴摘桃、金鸡啄蝎、天狗吠日、苍猪拱福等十二生肖图形。友人讲得眉飞色舞,逸兴横飞,引得大家忘了拍照,一边举目辨认,一边喃喃自赞,古槐作为古树名木,不仅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景观、历史、文化、生态、科学等价值,当为九州神品啊。那就取个名儿吧。一番热议,得名:神品·开皇隋槐。
寺内,有青石古碑一块,刻于北汉天会十年(966年),距今一千年有余。碑体保存较好。碑首倒梯形,高一百一十厘米,宽六十厘米。因其珍贵,现立于正殿前,并以玻璃罩护佑加持。碑额为“北京龙林山梵宇寺记”。碑文以佛事之兴入笔,从渊源承载,修葺经历,时序更迭,到胜境大观,脉畅络活,璧坐玑驰,蕴涵丰富,斐然成章。
却原来,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将太原定为北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太原为北京,此称一直延续至后唐五代。此《北京龙林山梵宇寺记》碑,为当今太原称北京之实物钟鼎碑碣之仅见,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朋友取名:孤品·天会汉碑。
文殊石塔,矗立在寺北侧之山巅。建造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坐北朝南,置于宽深各11米砂石基台之上,为石砌二层方形亭阁式。工匠就地取材,由砂石石料砌成,通高10.7米。造型古朴、优美、独特。
塔上雕有菊花花纹图案,四周出檐有莲花瓣环绕,塔身中部腰檐凸出。一层门楣镌火焰纹,内塑文殊菩萨坐像。
此塔因地基下陷和人为破坏,1994年文物部门拔专款落架翻修。翻修中严谨地利用砂石原件,保持了原有的风格韵致。共用砂石360块,垒砌三十二层。
360象征一年的天数,三十二寓意文殊菩萨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文殊塔,俯阅茫茫山川,仰观冥冥苍穹,远观近察,松柏林海,晨钟暮鼓,白云苍狗,唐风浩然。
亭阁式塔,大都建在隋唐,一般为单层。梵宇寺文殊石塔却为双层,为海内绝品。故称为:绝品·贞元唐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面对这傲耀千年的神品·开皇隋槐,孤品·天会汉碑,绝品·贞元唐塔,怎么能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流连,赏析,盘桓呢。何况,它们也是有情感的,尽管历经沧桑,依旧笑傲山林,因为它们早已了悟了相由心生的真谛。当你用心用情的时候,会感到开皇隋槐的曼舞好客,天会汉碑的忠贞坚守,贞元唐塔的逸韵流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