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伴有猜灯谜、吃汤圆、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高白架火爱煞人
清徐县东高白村,位于我县边山人口密集地段,这里自古民风勤俭淳朴、民间商贾活跃,是多个山村人民始出山口的商贸集散地。在封建帝王时代漫长而稳定的农耕文化生存形态中,这里很早便产生了具有独特色彩的民间社火活动,高白架火艺术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门面工艺更是令人称赞不已,至今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高白架火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是一项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间民俗活动。日前,笔者就东高白村架火及门面制作工艺,走访了这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之一张启雷。
架火,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相传起始于唐初,已有近1500年历史。源于一个神话:玉皇大帝命三官在正月十五放天火焚烧凡界,三官善良,以点化十五晚上凡界灯火骗过了玉帝,三官因此被斩成三截。人们为了报答三官,每到正月十五便搭供棚、燃香烛,供奉三天,昼闹社火,夜挂灯笼、叠塔火、放焰火纪念。随着时代变迁,历史的更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将一部分活动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加以装饰,慢慢的演变成为流传至今的“架火”。高白“架火”远近闻名,素来就有“高白架火爱煞人”的民间言传。其架火共叠十二层,如遇闰月,尚需十三层。架火的每个层次极为讲究,第一层以炮开架,叫《就地一声雷》,第二层《开山炮》,三层《炮打灯》,四层《炮打灯神箭》,最上一层叫《上天灯》。
架火门面最“露脸”
门面是架火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颇似多层楼阁,以纸为原材料,经剪、刻、雕、画等工艺制作而成,层层高叠,形如古塔,气势宏伟。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互衬托,主次分明。
架火门面的装饰丰富多彩,内容多为“十二生肖”、“二十四孝”、神话传说、人间故事等。门面的外饰工艺,是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的,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凡本地民间剪纸、纸扎、泥塑、彩绘、花灯、火炮等等,均可挂上架火“露脸”。在门面的背后还会捆绑各式各样独特的烟花进行燃放,燃放方式独具一绝,极具观赏性。高颜值的架火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留念,门面工艺更是展示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
架火立起来之后,人们开始在架火的正面摆上长长的供桌,妇女们会争先恐后地把自家蒸好的馒头供品拿来,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供桌上,俨然是一场面食技艺的竞赛。人们会在供桌前点燃一炷炷高香,磕头许愿,盼家庭平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这样虔诚的跪拜,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后起之秀张五明
张启雷,小名张五明,门面剪纸工艺的后起之秀,土生土长的东高白人,儿时起便跟随父亲一起制作门面剪纸及勾线工艺,剪纸精巧,技艺精湛,制作的门面栩栩如生,精致雄伟,并将门面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和保留。如今,东高白村架火的门面,好多都是他亲自制作而成。作为传承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门独特的工艺他感到非常的自豪。
古人说“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丰收的预兆,瑞雪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鱼龙舞,千年架火燃不断,来年再敲丰收鼓。喜爱闹红火的人们,又垒起了架火,挂起了彩灯,扭起了秧歌。虽然这样的架火年年放,但是这里的人们却年年兴趣盎然,年年喜笑颜开。他们兴奋,他们祈盼,正月十五之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将要开始新一年的劳作,而随着架火那照亮夜空的绚烂光芒,希望之火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年年、一次次再度点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