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介绍一下照片中这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子:张小刚,中央民族大学研一学生,主修马克思主义理论;清徐县东范庄村人,本科期间赴西藏参军两年,有丰富的办公室工作经验;曾是母校晋中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晋中学院国旗护卫队第三届队员,晋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筹)学生党支部纪检委员,退役军人服务大队队员;荣获晋中学院“十佳歌手”称号,晋中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2022年农历年年底的某个下午,我正编辑公众号的时候,看到平台上发来一条私信:“图书馆需要志愿者吗?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我简直喜出望外,这最忙的时节,有人来做志愿服务,那不是雪中送炭吗?而且还是这样的高材生!于是我秒回道:“要!”还一并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电话接通后,他又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他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新开设的马克思书房正需要一位专业人士为我们出一个讲解稿,对图书馆来说,他的到来将不只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我在电话里也听出了小刚的激动,他说:“马克思书房?那简直是我的天堂!”
第二天一早,这个高高帅帅的男孩子就出现在了我面前,他的笑容,比三月的阳光还灿烂。
就这样,张小刚遇见了图书馆,我遇见了张小刚。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遇见。小刚这个名字我原来是叫不顺的,感觉像小学数学课本插图画里人物的名字——似乎只是象征性的一个人物符号,并不能代表眼前这个真实的男生。他告诉我他的微信名叫“一程”,我的脑海中即刻浮现出了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诗句,边塞的冷风随之飕飕拂面而过,但也隐约感觉到了他徐霞客式的“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再加上他给我讲了他“坐上火车去拉萨”的军旅历程,我不由对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心生敬畏。
后来小刚告诉我们,他父母之所以给他取名“小刚”,是因为他家的堂兄弟们名字里都带“刚”,而他,是最小的一个“刚”,那自然叫“小刚”了。听他这么一说,这个名字的意义丰满起来,再喊他时,竟像喊邻家的一个男孩似的,“小刚”二字很顺地叫出口了。
初来图书馆,小刚每天跟着我们做各种杂事:一起大扫除,一起排练新年集体节目《三句半》,一起去养老院送祝福,一起做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和公益活动……不管做什么,他总是乐此不疲,不光说,“好的,老师”,脸上还总带着初来时那三月里的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我看到他的出色表现和这样的好脾性,便也“得寸进尺”,把一整项“红领巾朗读者颁奖礼”的活动交给了他。他好好地忙了三四天,硬是独自一个人策划、组织了近百人的一场活动。他作主持人,作颁奖嘉宾,还客串歌手,为家长和孩子们唱了一首《成都》,他的不疾不徐从容镇定,他的字正腔圆热情阳光,分分钟圈粉无数。我们几个馆员老师不禁暗暗佩服他,好厉害的年轻人。
工作这样忙乱,小刚还要夜里加班为我们写作马克思书房的讲解词。大年初一到初四,图书馆工作人员都休假,他却在废寝忘食地改稿。我不得不说,我是个非常苛刻的人。尽管自己很不专业,也特别佩服他的才华,还要一再地“鸡蛋里挑骨头”,给他毙掉一段又一段,一稿又一稿。而他,就算皱了眉头,也还是不停点头,然后,就默默去改了。
工作之余,小刚还爱和我们聊天。聊他当兵的经历,聊他的家庭,聊他的志向。短短几天,我就知道,这孩子不仅孝顺,还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听他说话,我感觉虚长他十几岁,真是惭愧。走遍千山万水,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做家乡的志愿者,是他每个假期的必修课。知道县里要举行大型的庆元宵文化活动,明知工作会很辛苦,他又报了志愿者。他说,“志在心中,愿在行动。父母家乡养育了我,我不能不回报!”特别是来到图书馆,小刚觉得自己能做的事太多了,他甚至把下个暑假要做的项目都计划好了,这样的志愿者怎么能不讨人喜欢呢?
转眼,小刚要开学了,为了让我把马克思书房的讲解做好,他还送了我一份17页的资料《马克思的一生》,他说这是中央台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解说词,他看着视频一句一句抄下来的。我明白即使背会解说词,也难免干巴巴,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想要把讲解做得游刃有余,我必须对马克思的生平有个详细的了解。
离开小刚,我觉得身上压了千钧重担。在正式开放马克思书房前,我们有必要进行前期的线上宣传,如此,音频录制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小刚二话不说,就要和我分担这个任务,他说,“老师,不要有压力,我可以抽时间来录的。”
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小刚正在忙不迭地收拾东西,明天,他就要回到他的学校,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向着他的梦想进发。他在图书馆,是一颗耀眼的星,相信在学校,他也同样优秀夺目!因为他的青春他的梦想,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我们亲爱的祖国,他为此而努力的姿态就是青春该有的姿态!就是祖国最希望的姿态!
感谢你,小刚同学!祝福你,小刚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