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干
1983年秋,我们村第一轮联产承包开始了,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延续了几十年的集体经济轰然倒塌,集体积累的财产贱卖一空,土地包产到户,开始了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生产的模式,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交了国家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家的。虽然也有的称之谓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勿庸置疑,实实在在地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也不存在生产队敲钟上地磨洋工了,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枪手炮手,一齐上手,不误农时,抢种抢收,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各家各户都见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第二年夏天,光俺家就打了十三麻袋麦子,围着一垛麦子,小脚奶奶乐得合不上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活了七十多头一回见自家能有了这么多麦子。妻子和我更是感慨万千,这是半年来起早搭黑,辛勤劳动汗水的结晶,怎能不令人高兴万分。
满足温饱毕竟是中国农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有人肯定,也会有人否定,但是无论肯定也好,否定也罢,社会总是要发展进步的。
聚会
同学聚会,可以追溯到1985年农历中秋节。
那天,我小学的同学张崇礼(棉儿)、王振维(正儿)、赵德恩(拉忠),发小四人在我新院喝酒聊天。我妻喜娥还把一颗攒着过节吃的大西瓜抱出来切给我们吃。
大家杂七杂八,无主题瞎叨歇,总之聊的都是些日常生活的家常事,大家总觉得单干了好是好,可就是人心散了,毬大哥不理毬二哥,打房盖屋,红白事宴,着了急连个人也寻不上,有的人家真正的孤立无助,叫天不应,喊地不灵。农业社集体时有人管,现在这些矛盾都日益凸现出来了,遇到困难时就想到集体团队的好处。
记不得拉忠还是棉儿就提出一个设想,咱们小学一班同学(中三班)二十多人,今年过年聚一聚弄个同学会组织吧,有了组织就能团结互助,共度难关了。这个提议大家觉得挺好,于是便进行了实质性的讨论,我妻也掺言答语提建议,几人七凑八凑凑成了中三班同学联谊会章程八条:1.目标宗旨:团结互助。2.增进友谊。3.入会自愿,退会自由。4.每年初二聚一次,各家轮流,吃喝好赖不限,各自量力而行,其余同学出十元拜年钱给孩子。5.红白事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力相帮完成。红事答礼30元,白事答礼10元。6.打房盖屋不请自到,积极帮忙。7.互相之间一视同仁。8.有生活等困难者大家帮忙。之后当年由棉儿与我,逐家逐户通知同学参加,虽依照名单还是漏了张海明同学,以至于后来唤人家也不参加了。
当年在原班长张有润家聚会并宣读通过了八条章程。从1985年起至新冠疫情来袭的2020年,风雨沧桑,初心不改,持续三十五年,估计在清徐县也是时间最长,聚会时间最长,首屈一指的民间以同学为纽带形成的团结互助团体。
浓浓同学情,满满正能量,一群社会底层的人,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和认知,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故事,可歌可赞,可圈可点,对于振兴乡村来说亦有许多值的借鉴的地方。
团结,平等,互助,共力,这不正是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