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寨建村时间考 作者: 时间:2023-02-03 次数:179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武志勇
  牛家寨地处晋中平川西边缘,属清徐县清源镇所辖行政村,2006年被划入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范围,村庄面临搬迁,为记得住乡愁,村人编村志以记之。那么牛家寨究竟何时建村?至今有多少年历史?问询村中耆耋皆不得而知。为此查找史料,考究碑碣,翻阅家谱,分析地理形势,作了追根溯源的考证。
  从古县志考证
  清·顺治《清源县志》于顺治十八年(1661)岁次辛丑纂修,《清源县志》上卷“都分”部分记载了当时清源县下属的村名,其中并无“牛家寨”。
  清·光绪《清源乡志》于光绪七年(1881)仲夏岁次辛巳五月修成。《清源乡志》卷之九“都甲”详列清源乡所属七十二村,其中“西路”属村载:“牛家寨,城西南十里,距县三十七里。”
  1983年出版的《太原市清徐县地名志》对牛家寨村名的由来作了这样的记载:“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名牛家寨。传说,明代中期,申家山迁来一户姓牛的,在此开荒种地,逐渐人丁兴旺形成村庄。以姓取名牛家寨,距县城9.5华里。”
  从碑碣考证
  村内原有关帝庙两座,天地庙一座,文昌庙一座,观音堂一座,南海寺一座,财神庙一座,还有五道庙二处,照壁二处。现仅存西街关帝庙一座,其余庙宇或毁于战火(南海寺),或毁于村庄建设(天地庙),或毁于破四旧(财神庙),更无碑记传世。而在附近的水屯营村经堂(原称十王殿)内有一通石碑,载“牛家寨”之名。该堂西厢房北山墙镶嵌一功德碑,正面砌于墙内,背面露在墙外,上刻有交城、祁县、东于、胡家堡等地捐款人名,可见“牛家寨信士……”字样。该牌落款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可作为牛家寨建村的参考。
  从牛家寨牛氏家谱考证
  牛氏始祖牛良甫大约于明成化五年(1469),由潞安府壶关县百草坡荳儿村迁往清源县申家山,其子牛德一支第四世系清·顺治十三年(1656)迁来牛家寨,现传至21代。
  牛家寨人口现已超过3200人,较相邻的柴家寨、油房堡、贾兆三村为多,村庄规模居西四村之首。清·顺治《清源县志》作为清源县第一部县志,却没有载名牛家寨。但《清源县志》明确有“在城二都,领后四都……东于三都辖油房堡”,“城南二都,领后五都,屠贾都,东贾赵、西贾赵、柴家寨”,其余三村均有记载。此外,《清源县志》对相近不过4公里的小北村、大北村、水屯营,以及距离县城2.5公里的北营亦均未记载,而今大北村、水屯营两村均发展为人口超过3200人的大村。不过,《清源县志》“屯镇”部分载有“北营,在县北四里。水屯营,在县西南十二里。南营,在县南一里。”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修志时把这几个村遗漏了呢?我们不妨看看《清源县志》的写作班子成员。《清源县志》由时任知县和羹组织纂修,参与纂修者达25人之多,这些人中有据可查任职知府者1人,任职知州者4人,任职知县者9人,任职训导者3人,其余8人任职虽无可考查,但尽为举人、贡生出生,皆乡中翘楚,阵容可谓豪华。他们分布于全县不同村庄,大家相互应证,拾遗补缺,当不会有太大出入。《清源县志》总纂王灏儒先生为今清源城内春光人,曾任山东兖州府曹州知州,赐进士及第,三世举人,家学渊源,治学严谨,对县情悉心研究,不可能将牛家寨、大北村、小北村、水屯营、北营等村遗漏,更何况县衙每年都依户口摊派徭役,依地亩纳粮税课。应是当时牛家寨、大北村、小北村等村庄还未形成。水屯营、北营则是以“屯镇”面貌出现的。
  清·光绪《清源乡志》明确载名牛家寨。水屯营村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十王殿碑记》载名牛家寨。牛氏家谱记载牛氏族人自清·顺治十三年(1656)迁来。《太原市清徐县地名志》传说牛氏祖先明代中期从申家山迁来,逐渐形成村庄,以上诸多信息,可锁定牛家寨建村于公元1661年至公元1690年的这30年间,距今约340年左右。基本消除了村人依据村内十字街原有两棵硕壮粗大老槐树,村西老爷庙有株双人合抱的大柏树,而臆测牛家寨有千年历史的说法。
  从地理形势考证
  牛家寨所处地理位置正是南白石河、都沟河由边山顺流直下之转弯处。也就是说,牛氏迁来之前,这片土地为白石河与都沟河河滩,两河由此汇合,河水自东向西而流,每遇雨季,河水泛滥,散漫于此,历史上就不具备人类居住条件。自明洪武至清康熙年间,历经多任知县组织修筑白石堰,才减小了南白石河流量,白石河水大部分从北白石河流入汾河,于是空出了这一刬平川,具备了人类生存条件。《清源县志·渠堰》是这样写的,“白石堰在城西五里,每遇淫雨,水辄泛滥,冲突城池,为害甚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主簿杨克俭申准徐沟、交城夫役协力修筑。东西长二里,阔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弘治后知县仝进、李景先、王纳谟、李茂春、邵荏相继修。后废,城中频受水患,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和羹复筑之,长二百八十丈,坚可经久”。直至《清源乡志·名宦祠》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储方庆,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高登陛都曾有修白石堰的记载。
  牛家寨耕地名称,村北地亩从东到西,依次有郝家堡、东河南地、西河南地、外石渠堰、里石渠堰、沙河地、大河地,再往南有北河洼地、南河洼地、河漕地、圐圙地、坝塄地、沙圪垯地,成块、成片的土地都与河有关。土性盐碱,水质咸卤,足以说明当时村北受河水威胁很大。村民们为抵御河水的侵蚀,不惜花费巨大代价,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远距离取石垒堰,取名石渠堰。
  由于有了石渠堰这一护村堰,抵御了白石河、都沟河的侵淫,同时也空出了大片滩涂、漕洼之地,随着第一支到此落籍的牛姓村民的入住,不断地有人迁徙到此,生息繁衍,人口越聚越多,遂形成村庄,并以始姓得名——牛家寨。
  综上所述,可确定牛家寨于公元1661年至1690年年间建村,距今约有340年左右的历史。由于村民大多是陆续迁来,居住时间不长,宗族观念淡薄,村民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所有各处逃荒落难,走投无路者都能在此开荒拓土,生产生活。正是由于牛家寨的兼容并蓄,接纳开放,才使其仅用三百多年的时间,就由西四村中建成最迟的村落,发展成为这一带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