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正在进一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成为基层工作的主旋律。如何把二十大的精神实质有重点、有温度、有情感地传递到基层,真正达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促进发展的目的,已成为各级党组织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作为县委宣讲团成员和县政协委员,我在近年来历经百余场、面向近万人的宣讲中,深感学习的重要、群众的期盼、共识的力量和责任的重大。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学习中,我反复探讨推敲,先后八易其稿撰写宣讲提纲,基本将近万字的重点内容做到了入心入脑、正背如流。在最近三次不同范围的脱稿试讲、宣讲中,又不断去粗取精、完善内容,收效良好。我从中也深深感到,在全面学习、系统把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如能有重点地把以下四个问题讲清讲好、讲深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宣传定能收到全面系统、主题突出、脉络清晰、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
一、准确理解大会的主题。实际上,最能体现二十大精神实质的,就是二十大的大会主题所表达的核心内容。这个核心内容准确地讲共89个字,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4个字,指明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个字,指明了用什么思想具体指导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8个字,指明了用什么精神引领和推动的问题;第四个层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16个字,指明了用什么行动具体实践的问题;第五个层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31个字,指明了用什么目标凝心聚魂奋斗的问题。
这五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完整、准确、全面、系统、有机的整体,集中彰显和内在贯通的是旗帜辉映思想、思想锤炼精神、精神砥砺奋斗、奋斗创造辉煌这样一个层层递进又催人奋进的鲜明时代主题。精准把握、深刻理解了这个主题,应该说也就从源头上内涵上明晰了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
二、深刻领悟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从二十大大会主题的最后一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后的落脚点是团结奋斗,这同以往我们惯用的努力奋斗、不懈奋斗、继续奋斗等落脚点的表述,明显增加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梳理,我们看到,在二十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三个历史性胜利”“五个必由之路”“五个牢牢把握”等重大论断、重要指示中,对团结奋斗均作出了新阐释,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讲,在“三个历史性胜利”中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讲的是过去;在“在五个必由之路”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讲的是过去和现在;在“五个牢牢把握”中指出:“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讲的是现在;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三个明天的中国”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讲的是未来。从这一个又一个的系列论述、要求和希望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团结奋斗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项事业极端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这让我们也不禁联想到:长征途中,一群志同道合、信念坚定的革命者,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奋勇向前;解放战争中,以毛主席为首的“五大书记”携手并肩、风雨同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又在与时俱进的团结奋斗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奋斗,我们更要“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战胜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困难和挑战,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伟业。
三、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二十大带给我们的讲政治的最高要求。贯彻落实这一最高政治要求,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具体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从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要从对“六个是”的深刻理解中,具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座标定位。这“六个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要从对“三个核心内容”的深刻理解中,具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八个明确”的基本理论;二是“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三是“十三个重大成就”的基本实践,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贯通、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军事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等,又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新活力。
三要从对“三十个坚持”的深刻理解中,具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三十个坚持”具体由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的建党百年历史经验。三是“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方略。以上“三十个坚持”只是我们自己围绕“坚持”两字而进行的一个简要梳理,说到底,它们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很具体的组成部分。观滴水可知沧海,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只有全面把握、深刻领悟,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四、深入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分别从“一个中心任务”“一个本质要求”“三个支撑”“五个重大原则”“五个中国特色”“二十八个实现途径”等六个方面予以具体贯彻、一体落实。“一个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使命任务。“一个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内在要求。“三个支撑”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打牢的重要基石。“五个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五个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彰显的中国元素。“二十八个实现途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体阐明的十一个发展战略、十二个强国、五个中国的系列建设内容。分别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节约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发展路径。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我们要认认真真系统把握、不折不扣一体贯彻。
作者系中共清徐县委宣讲团成员、县一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