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上旬,我到河南旅游,第一站便到了云台山。云台山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与我省的陵川县相邻。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
云台山最美的地方要数红石峡了,峡谷幽深,水碧泉清。峡谷绵延2000米,谷深80米,最窄处只有5米,最宽处也不过20米。这里夏季凉爽宜人,冬天温暖如春,一年四季平均气温25°C左右,人称“长寿谷”。峡谷山体的石头都是红色的,含铁量非常高,故名红石峡。听人说这里的红色岩石在日出日落时最为壮观,有资料形容说:“霞光万道,金光闪闪”,“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些描绘我不敢苟同,有过于夸张之嫌。但红石峡集泉瀑溪为一谷,融雄险奇幽于一体,加之红色的岩石作壁,头顶蓝天白云,与山上的绿色植物搭配,好似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美不胜收,难怪被专家称为“自然界山水精品廊”!
我们沿着在半山腰人工开凿的小路,穿行在峡谷里。身边一侧是高耸林立的赤石岩石,一侧则是清澈的溪流。山体的红石头一层一层的叠起来,好像孩子们玩耍的积木,石质坚硬,山体陡峭。狭窄处需钻山洞,洞内灯光五颜六色。参观红石峡的人群顺着石路,一个挨一个地往前挪动着。路一会在左,一会儿在右。游人中有大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高高低低,红红绿绿。有人边看边发出赞美的感叹;有人止足留影;有人仰头欣赏;还有人四处张望。山腰的通道上,走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游人,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色的人龙盘绕在山腰,甩来摆去。
我们沿着一段石砌的台阶走下去,来到一块非常平坦开阔的地方。这里有一块巨型石板,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大。巨石的颜色呈红褐色,除表面湿淋淋的以外,和普通的岩石没有什么区别。导游提示说:“你弯下腰,侧过头,来看看这块巨石。”我蹲下身体,歪过头,朝石面望去,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妙的景色:偌大的巨型石板,好像有人在平静的湖面投了一个石块,顿时涟漪荡漾,波光粼粼!这叫“波纹石”,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出来的。巨石的平面宛如洗衣服的搓板,一棱一棱地突起,又一棱一棱地凹下。凹下的部分存积着雨水,在阳光的反射下,晶莹剔透。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特别是小寨沟。
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刘武周和唐王李世民曾
在这里安营扎寨,与官军对峙。小寨沟总长2
公里,两岸奇峰耸立,谷中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号称“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因而又被称作“潭瀑川”。这里山脚下是溪水,曲曲折折,活蹦乱跳。河沟里是石头,溪水因此而破碎,水花飞溅,“哗啦啦”声不绝于耳。溪水到了下游,水面逐渐开阔平坦,有十多米宽,一米多深。水呈浅绿色,清澈见底,缓缓流动,游鱼身影依稀可见。有水,人们便感到清爽凉快。我把手伸进水里洗把脸,暑热顿消。这里的瀑布与我以前看到过的瀑布有所不同。许多瀑布常年从高处流下,使悬崖上长满了一团团翠绿色的青苔。青苔上挂满了一串串亮晶晶的水珠,让游人不时的发出惊叹!Y字瀑、白龙瀑、九叠瀑、情人瀑……有的像一幅巨画,在岩壁上时隐时现,若明若暗;有的忽然从绿树丛中喷涌而出,跌跌撞撞,注入深潭;有的从崖顶飞身而下,连跳三级,跌入谷底。
云台山大瀑布坐落在老潭沟的尽头,落差高达314米,有“华夏第一瀑”的美称。我走到大瀑布跟前,水声轰鸣,浪花飞溅。抬头仰望,只见白云缭绕处6米多宽的水柱,从刀削般的两峰豁口奔出,挟云裹雾,跌落成20多米宽的瀑面。由于山壁凹凸不平,水流溅到石壁上被分散开来,成为一截一截的。那水似银线,如烟雾,随风飘摆。瀑布周边水雾弥漫,又如天女散花似地飞落下来,直泻潭中。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磅礴之势令人心悸魂荡。我置身谷底,看瀑布飞流直下,珠洒长空;看大山壁立千仞,雄浑高大。山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云台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等,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有红石峡、泉瀑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子房湖、百家岩、万善寺等11大景点。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钟灵毓秀的云台山水。
这里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汉献帝刘协曾在此避暑;魏晋“竹林七贤”曾隐居于此20年,现有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等遗址;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茱萸峰采药炼丹。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此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唱。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在云台山游览了两天。很多地方还没有来得及看,留下了一些遗憾,也留下了一些念想。我和朋友相约,过几年再游云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