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童蒙时代,教育应该承担养其正气、端正行为、培养习惯的主要任务。孩子在待人处事中,谦和有礼,尊敬师长,孝敬长辈。所谓“有余力,则学文”。在学习中,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要学外,天地万物、花鸟虫鱼、草树山川、河海沙石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教育要唤起孩子对万事万物的兴趣,引导其学会留心观察自己身边人事物的变化,给予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与平台,培养孩子灵动的思维习惯。
经常有家长会问我,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留心观察事物变化?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吧。
比如,窗外有棵丁香树,春天到了,可以和孩子聊一聊,问问孩子“看看窗下的丁香发芽了吗?”孩子会跑出去看,然后会告诉你“妈妈,发芽了!”
此时,要抓住教育的契机,追问:“发芽的枝条多吗?”
孩子可能会说“不多,就是几颗小芽”。
隔一周,一定要再引导孩子,“看看窗外的丁香有什么变化?和上次比小芽有什么变化吗?”孩子又会兴冲冲跑出去再观察。
孩子此时会进行深刻思维活动,不要着急要答案,要帮助孩子把脑子里不具体的形象,理出生动具象来。因为孩子还不具备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这就是教育引导的关键,让孩子先说,即使说得断断续续、不连贯也不具体。孩子可能会说“小芽多了,也变大了”,“小芽变成叶子了”等等,这就该你出面帮忙了。把零碎的句子组织成2-3句完整的话。切记是引导孩子说完整这几句话,“春天到了,窗下的丁香树发芽了。一周后,发了芽的丁香树变绿了,小芽变成了细细的叶子,叶子嫩绿嫩绿的。”
但愿读者能从例子中悟出如何“导”。
学习不只是认字识字写字,不只是口算笔算珠心算,不只是口头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是在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前提下,有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在内驱力的驱动下,想方设法弄明白搞清楚自己内心的困惑。教育者充分抓住孩子愤悱状态,给予帮助与引领,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掌握学习的要领,能顺着教育这根投向井底的绳努力用劲向上攀爬。
教育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管教说教,不只是危言耸听的恐吓惩戒,而是面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去感动、去唤醒孩子沉睡的灵魂,用厚德涵养孩子的品行,用智慧引导孩子立志,在教育过程中,使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用压倒式的绝对权威式的方法让孩子言听即从,扼杀其主动思考与创新思维,给孩子畅所欲言的机会,给孩子表达内心真切感受的平台,尊重其独立思考,尊重其人格尊严,平等互相,教学相长。
总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教育者是引导者,不可包办代替孩子的学,亦不可敷衍了事自己的教。帮助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其不断提升学习力的能力,这是不可或缺的。
常常有亲朋在辅导孩子时愁眉苦脸。有的叫苦连天,感叹现在的孩子真难教,一句话不对就顶撞家长甩脸子给家长看。有的死死的守在孩子写作业的写字台旁,一刻也不敢放松,唯恐走开一会儿,孩子就会走神。
我和朋友交流曾说,辅导孩子学习就和教孩子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需要手把手扶,但不能一直扶着不放,扶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掌握方法,找到感觉,最终激起向前骑的内驱力,这是扶的最高境界。辅导孩子也一样,不能牵制孩子的学习思维,关键在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使其学会学习,有自学能力,使其掌握学习方法,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感动,是唤醒。家长在家干好自己的本分,该收拾家就收拾,该上班就上班,该照顾老人就照顾老人。在孩子心目中,给其留下父母干什么事都尽职履责、勤奋肯干、积极向上、尊师孝亲的好印象,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比如晚饭后,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看电视、玩手机,自己先放下手机拿张报纸或书,安安静静地坐下来阅读,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此时此刻该干自己应该干的事儿了,孩子会悄悄去写作业或模仿大人读书。这种教育远远比,家长一边大声吼叫“快去做作业”,一边歪七扭八躺在沙发上划拉手机的教育方法强。
家长如果能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帮助孩子,使其能快速提高成绩那更好,如果能力水平有限,只需了解其学习状态,聆听孩子学习困惑,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其学习自信,其余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处理,不必焦虑也不必担忧,在你放手的那一刻,孩子会自己启动自己的学习程序。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有学习的劲头,有远行的底气,有成功的力量,有失败的勇气,有善心,有德行,有担当,有使命,处低处而不自卑,居高位而不自傲。
